2021. 1.2 Sat.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大智度論》
2021年1月10日 星期日
從「戒定慧」談「生命的學問」
從「戒定慧」談「生命的學問」
牟宗三先生表示中國哲學是「生命的學問」,事實上不只中國哲學,整個東方哲學皆然,包括中印佛學亦是。
中國哲學之作為「生命的學問」,所談是「身心性命之學」,而論及「身心性命之學」,佛學更是如此;如代表初期佛教之《阿含經》「戒定慧」三學,即統攝整體生命身心之觀照修持。
戒律重於身行規約,如「五戒」中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醉酒,所言皆是身體行為的規範限制,防非止過。
禪定是心靈的訓練,在《阿含經》傳統以來,「修心」與「修定」密不可分,甚至可以直言「修心即是修定」[1],佛教的「定學」即重於心意識的昇華和淨化。
「戒學」和「定學」統攝身心的修練,然而這些都是共外道的,佛法所言解脫之樞紐在於智慧的覺悟。
意即,「外道」雖觀身心,卻不及於「空」,就佛法而言要「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也就是《阿含經》所說當觀色、受、想、行、識無常,及至於苦、空、非我,如是而為「正觀」,進而生厭離、喜貪盡而至心解脫。
可知,透過「戒身」、「定心」與「慧覺」之「戒定慧」修學,總攝身心之覺悟,因身心覺悟而體解「生命的學問」,而這樣以身心為主調的「生命的學問」,在「此心同,此理同」的「跨文化」脈絡中,當可以展開諸多交談對話的可能。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