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6 Sun.
小孩讓「家」更完整
對大多數人而言,「家」是避風港,傳遞著溫馨和溫暖,如一首歌所唱:「可愛的家庭呀!我不能離開你,你的恩惠比天長。」每個人一旦有所成,首先感謝的通常是自己的家人,西方社會亦強調家庭價值,如這次美國大選站在候選人身邊的也都是家人。
然而,在佛教傳統中,「家」卻是煩惱的象徵,當初佛陀離家出走削髮為僧,即是追求煩惱解脫之道,出家是為出離煩惱;可知「家」可說是自我的擴大,以自我為中心所延伸的貪染執取。
如此,「家」固然帶給人歡樂、給人溫暖,也可能給人牽絆、給人繫縛,端看從哪一個角度來看。
日前我對內人說,生了小孩當了爸爸,才較深刻感受到「家」的內涵;意即有小孩和沒小孩不太一樣,結了婚夫妻倆是「有伴」的感覺,而生了小孩當上爸爸才「有家」的感覺;「有伴」讓人不孤單,「有家」讓人完整。
結婚雖是一種歸宿,但少了小孩似乎冷清了點,感覺上少些什麼,而有小孩的加入,增添家庭的意義,使家庭的觀念更為明確。雖然「家」常帶來煩惱,但「煩惱即菩提」,若視其為是人生的修煉、人生的功課,亦也甘之如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