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淺談「苦」

2016.11.10  Thurs.
淺談「苦」
佛教「四聖諦」首談「苦諦」,乃至視「諸受皆苦」為「法印」之一。佛教處處說「苦」,背後傳達什麼意義?可從哪些向度理解?以下隨筆淺談下列五點:

一、適應印度文化背景:業報輪迴乃印度固有思想,印度人認定生命的存在本身即是痛苦,故厭離之風盛行,因此佛教以「苦」為核心,自是適應印度文化背景。
                               
二、度化之方便:相對於基督宗教強調「罪」,佛教著眼於「苦」,促使人反思生命之不足與缺陷,進而追求救贖或解脫,因此可視為度化之方便、手段。

三、專注於修行:正因為「苦」,所以要「滅苦」,督促人精進修行,可知是在修行脈絡下提出「苦」的思維、觀照。

四、無常故苦:佛教談「苦」,背後要傳遞的其實是「無常」,意即「無常故苦」;如佛典說:「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所以「苦」必須和「無常」聯想一起。

五、談苦是為不苦:「未知苦,焉知樂?」佛教表面上說「苦」,但實則是為「離苦得樂」,以究竟喜樂為最終目的,任何對「苦」的認識流於淺薄,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幸福,其中存在一定的辯證意涵。

六、拔苦滋長慈悲:哪裡有「苦」,哪裡就需要「愛」--苦的觀照正是為了利他的實踐與慈悲的滋養,在大乘佛法尤其如此。

「苦」既是佛教核心關注,佛典中的分析、論述乃是深刻而豐富的,上述只是乘興而發,略談個人心得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