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3.9
Thurs.
舉手投足無非是業和罪
佛典明確表示身口意三業中「意業為最重」,古代祖師大德亦有「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之說。意念固然如此,身口二業之造作亦復如是,除「開口便錯」外,在身行上亦可類推「舉手投足無非是業、無非是罪」之成立。
在身心兩者之間,心較為抽象,極其微細而不易觀察,相較而言身是具體明顯的,易於覺知和感受,可以說身體是通往心靈的門道,也因此在修行上會以觀身為先,如《成佛之道》偈云:「惑業由分別,分別由於心,心復依於身,是故先觀身。」
在禪坐觀身時,儘可能保持姿勢之立身中正、如如不動。「勿以惡小而為之」,如果「舉手投足無非是業和罪」是合理的,則不要以為一個小小動作沒有什麼,因為一時不察即可能種下散亂造業之因。如此「心念」固然與道德有關,「姿勢」在嚴格意義下亦是密切相關。
如此,佛典講正念正知(智)都是以身體為入手處或重要觀照點,如《雜阿含經》:「云何名比丘正智?若比丘去來威儀常隨正智,迴顧視瞻,屈伸俯仰,執持衣鉢,行住坐臥,眠覺語默,皆隨正智住,是正智。云何正念?若比丘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
身體的每一舉動都和「業」的造作有關,只不過是善惡業的輕重之別。如此,若能多注意自己的姿勢,多回到身體的覺觀,將是走向佛教修行的第一步。
身體的每一舉動都和「業」的造作有關,只不過是善惡業的輕重之別。如此,若能多注意自己的姿勢,多回到身體的覺觀,將是走向佛教修行的第一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