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6日 星期四

略談華人之「低調」哲學

2017.7.5  Wed.
略談華人之「低調」哲學
華人是相當低調或者鼓勵低調的民族,如以「溫良恭儉讓」為美德;這和儒道佛思想有密切關係,而和美國人之力求表現畢露鋒芒,恰異其趣。

如《論語學而》開頭即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沒有人認識你卻一點也不生氣,這是有德君子的表現。相近的道理《論語學而》也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即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被人埋沒或忽視,而是怕自己不知道別人。

在《論語雍也》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表達出實質、事實與飾詞、辭藻間的相稱,這或可說是內容和形式,以及名實之間之相符一致,太過偏於一邊都是不好的。

然如果不能兩全其美,孔子當是選擇深層內涵之踏實靠,而不是在表面上耀眼奪目。一如《論語憲問》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可知說得多做得少,在孔子看來是頗為可恥的,相對的多做少說才為他所肯定,這都顯示儒者低調、不強出頭的個人修養。

這樣低調做人、行事,在古籍思想中處處皆是,把謙虛、謙遜視為是重要美德,如所謂「滿招損,謙受益」亦然;一些成語如「虛懷若谷」、「謙沖自牧」、「謙謙君子」、「厚積薄發」、「被褐懷玉」、「曖曖內含光」等,都標榜類似價值;如此不顯擺招搖,深藏不露,形成華人特有的文化傳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