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6日 星期三

輪迴「存在」之意義

2017.7.19  Wed.
輪迴「存在」之意義
  輪迴問題可依形上學、認識論以及倫理學三個向度進行哲學討論。形上學關心輪迴存在之有無,認識論是探討認識或知覺輪迴存在之可能,倫理學重於輪迴存在之認識對我們道德實踐暨立身行事有什麼意義或助益。而如果持懷疑論或虛無論立場,轉思古希臘哲學家Gorgias三種宣稱,對輪迴或可持以下質疑態度:一、輪迴不存在;二、輪迴存在也無法知道;三、輪迴知道也無濟於事(無助於安身立命)。[1]而探討輪迴問題,可對這三點作回應,以對輪迴有更確切的認識,以下對輪迴存在或不存在之「存在」概念,提出佛教的理解。
  在探討輪迴是否存在,或死後存在的問題前,必須注意佛教對「存在」(being)或「有無」的獨特觀點。如《中論》〈觀業品〉說:「雖空亦不斷,雖有亦不常,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2],採取一種非本質論者(non-essentialist)的有無觀,意即一切的存在皆在無常變動的狀態中,不能說絕對的有、也不能說絕對的無,絕對的有則落入「常見」(梵文 nityadrsti,巴利文sassata-diṭṭhi),絕對的無落入「斷見」(梵文uccheda-dṛṣṭi,巴利文 uccheda-diṭṭhi),也因為一切皆於相續變化之流、非永恆不變,佛教以夢、幻、泡、影等比喻這樣的存在,[3]而成為佛教對「存在」的特有觀點。
  一切沒有真實的存在、永恆的存在,而只有人把它看成存在、知覺成存在,也就是「它是什麼」以及「把它看成什麼」,乃是兩個不同問題,一般人通常把「看成什麼」當成「是什麼」,以此錯誤認識(「無明」)而遍起執著、痛苦輪迴不已。換言之,沒有本質性「存在」,而只有「存在感」(sense of being),把「存在」和「存在感」分而為二。
  換言之,人往往把連續之存在視為永恆存在,一如快速旋轉繞圈的火球讓人誤以為是一個真實的火圈,但實則是一錯覺,我們所認定的本質存在皆是錯謬知覺的結果。海市蜃樓、水中月、鏡中像、速旋火球等,進一步認識可以知道其是不實顯影,而稱之為「倒世俗」,乃是較易理解的「空」(「易解空」),但相對於「正世俗」,即世界的所有存在如山河大地、桌子椅子等,被認為是真實不虛,而難以了解其虛妄幻化的本質,被視為是一種「難解空」,而佛典多半透過虛幻的事物認識經驗,以助於了解到「正世俗」之虛妄性。[4]
  又例如佛教對「我」的看法,佛教主張「無我」(或「非我」anātman),認為沒有「自我」而只有「自我感」(sense of self),但大多數人把「自我感」視為是實存不變的「我」,這樣的「自我感」即是一種「身見」(或稱「薩迦耶見」satkāya-dṛṣṭi),帶給人種種苦痛。同樣的,事物的「自性」(svabhāva)不存在,而卻只有「自性見」,人因此「自性見」生起執著導致痛苦。
  存在不是永恆不變的,輪迴存在亦然,只可以說因緣和合、因緣際會一暫時性的存在,而不能視為是同一個生命體的恆常存在。生命流轉的過程如朝代之更迭,如大清帝國滅亡後,清朝究竟還存不存在呢?大清帝國之後中華民國誕生,但中華民國是否就是大清帝國?還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國家呢?古今中外歷朝歷代的演變,猶如人生命延續的過程,不是完全同一、也不是完全別異,因此佛教以「不一不異」稱之。這就像是生米煮成熟飯,生米和熟飯間「不一不異」,以及木製成紙之木材與紙張間「不一不異」一樣,皆顯示某種動態連續變化的關係,生命之流綿延不斷看似同一,但實也是「水非前水」。
  如此,輪迴存在必須放在緣起、幻化、空性等觀點,人因為「醉生夢死」才有輪迴存在,人覺悟後沒有輪迴,[5]特別當六趣輪迴所指為痛苦指涉時更是如此,而不只是輪迴是空、如幻似化,涅槃本身亦然。[6]總之,在探討輪迴暨死後存在的問題,佛教「緣起有」、「自性空」等特有存在觀點應是值得注意的。

[1] 當然也可以有第四個,如輪迴知道也無法傳達,這或許涉及宗教語言使用特殊性的討論。
[2] (CBETA, T30, no. 1564, p. 22, c21-22)在《大智度論》亦有類似字句:「雖空亦不斷,相續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說。」(CBETA, T25, no. 1509, p. 64, c9-10)
[3] 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CBETA, T08, no. 235, p. 752, b28-29)比喻事物存在有著名的「十喻」: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犍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大智度論》卷6〈序品〉:「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犍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是十喻,為解空法故。」(CBETA, T25, no. 1509, p. 101, c8-10)
[4] 以此「易解空」喻「難解空」,如《大智度論》卷6〈序品 1〉:「空不以不見為空,以其無實用故言空。以是故言「諸法如化」。問曰:若諸法十譬喻皆空無異者,何以但以十事為喻,不以山河石壁等為喻?答曰:諸法雖空而有分別,有難解空,有易解空。今以易解空喻難解空。」(CBETA, T25, no. 1509, p. 105, b26-c2)
[5] 如《大慧普覺禪師語錄》云:「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CBETA, T47, no. 1998A, p. 843, b1-2)
[6] 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8〈幻聽品 28〉:「須菩提語諸天子:「我說佛道如幻如夢,我說涅槃亦如幻如夢。若當有法勝於涅槃者,我說亦復如幻如夢。何以故?諸天子!是幻夢、涅槃不二不別。」」(CBETA, T08, no. 223, p. 276, b6-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