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6.26 Mon.
「發心立願」
學佛首要發菩提心,所謂的「發心立願」所指即是菩提心、菩提願,一旦在修行過程中堅守此菩提心,成佛絕非遙不可及,「發心如初,成佛有餘」即有此意,這大體和《華嚴經》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一致。
菩提心更通俗的話為「道心」;「道心第一」是諸多教界大德所強調。而佛教之談「發心立願」,猶如中國哲人(特別是儒者)之談「立志」;如《論語》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明代王守仁亦言:「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乎志者。」相對的,如果「志不立」,王守仁認為好比是「無舵之舟」、「無銜之馬」,任由漂盪奔跑卻沒有目標方向。
「立志」猶如孟子所說,乃是「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所謂「大人」的意義也在於此,也就是掌握住大方向、大原則,明確知道自己要些什麼,並堅定往此方向前進。
用一生活實例作喻,好比一個籃球選手,上了球場一心一意只想把球投進、贏得比賽,此時投籃、運球、傳球、助攻等技巧方法,都是為了實現此一目的、支持此一目的,而不是「本末倒置」,把注意力放在技法的運用上。也就是說,只要心裡想著進籃贏球,平時訓練的技法自然而然派上用場,讓一切往此目標去實現。
立志發願有兩個重點:一是「堅持」,如古人說「君子立常志,小人常立志」,唯始終堅持初始之心直到最後,才容易成功(所以佛典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二是「宏大」,如古人說「志乎其上,僅乎其中」,因此不怕願大志遠,就像跑步設定為十公里,雖然最後只跑了七公里 ,但比起設定五公里只跑了三、五公里,還是走了更長的路。這也是大乘菩薩道一直勸發大心、大願的緣故。
「有志者事竟成」,可知志向、願力猶如方向盤(「有舵之舟」),只要志願確立堅定行之,終有功成之一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