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7.2 Sun.
輪迴存在
探討是否有輪迴,猶如討論上帝是否存在一樣?事實上,有或存在(being)概念本身在哲學上即富有爭議,到底什麼稱之為存在呢?必須符合什麼樣的條件稱之為存在?例如是否一定要看得見、摸得著(即人類感官可經驗範疇)的才是所謂的存在呢?
上帝是否存在從中世紀哲學以來即有諸多論辯,佛教基本上承認這些「超自然」存在的真實,各方神祇、各種精靈鬼魅亦都予以承認,認為一般人無法知覺並不代表沒有。
對於知識的取得,佛教分有現量、比量和聖言量(又稱至教量)三種,其中又以現量為優先,比量次之,聖言量又次之。[1]輪迴的認識亦然,可透過直接經驗的現量,如在特有宗教經驗中(如禪觀)中,知覺輪迴的事實,以「眼見為憑」取得第一手認識;再如聖言量相信經典記載的權威性以及他人所言不虛;[2]或者是藉由比量來推知其存在。
如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 ~ 1804)可說以「比量」來推定上帝存在。他認定上帝存在、靈魂不朽和意志自由是三種「懸設」(postulates),未必可依靠純粹理性或任何經驗來證明,只在道德實踐中推知其真實性。意即,康德認為我們必須用自由意志來引領我們過道德生活,即使道德並沒有讓人在此生中實現正義,善有善報,但因為靈魂不朽,我們將在未來得到來自上帝的回饋,上帝是正義的最終裁決者。
與此類似的推敲過程,如佛教根據十二因緣的機制,指出人被愚癡、瞋恨和貪婪蒙蔽心念(「思」)造作了惡業;由於這樣的業會在未來累生累世中一直跟隨,得所應得、報所應報,導致了無止盡的生死循環,稱之為輪迴(saṃsāra)。我們姑可以下表把康德和佛教倫理學作個簡要對照如下:
康德的倫理學
|
佛教的倫理學
|
自由意志
|
思 (cetanā)
|
上帝存在
|
業力(karma)
|
靈魂不朽
|
輪迴(saṃsāra)
|
前文提到輪迴不能「太談」,在於輪迴未必全是一種描述性知識,輪迴除了事實陳述,更重要的是價值的指引、導向。亦即什麼是輪迴?如何解脫輪迴?是兩種不同的問題,分屬「知道什麼」(know-what)與「知道如何」(know-how)的提問,佛陀主要關心的是後者。所以我們應當從實踐及道德(「業」)的層次去認識輪迴存在的意義。
相關文章 再談業與輪迴
相關文章 再談業與輪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