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2日 星期六

「權攝愚下」

2017.7.17  Mon.
「權攝愚下」
印順法師早年文風銳利,如在<敬答「議印度之佛教」>一文與太虛大師論辯中,提出自己的判教,表示:「淨之與密,則無一可取,權攝愚下而已。」

但這在淨土宗及密教行者看來,是如何的刺眼、礙難接受;相對的,如果「無一可取」改為「少有可取」,語氣減緩,或許會讓人覺得舒服些。或者,直接刪去這幾個字,只需說「淨之與密權攝愚下而已」,我想應不會引起太大的反彈。

印順法師寫這篇文章時,不過三十七、八歲,正值年輕氣盛,如果放在這脈絡下應可得到同情理解。此外,這篇文章是順著《印度之佛教》一書的因緣,展開和太虛大師的論辯,而印順法師晚近曾表示這本書的文字、體裁、內容不完全理想,可知他自覺早年論述未必得宜,有些表述可以再和緩些。

「權攝愚下」是以方便善巧之法,攝受愚夫愚婦、下劣根性之人,看似是對此教法的貶抑;但反過來說,正也是因為這樣的佛法,得以權攝鈍根眾生,使他們進入佛門,而不會漂流教外、淪為外道,所以這也是一種重大貢獻。如此,「權攝愚下」本身何嘗不是一可取之處?可知,「權攝愚下」具有正反兩種意義,顯示出方便法門之利與弊,而未必全然是負面的。

寬容與普化四方是大乘佛法的重要特質,在慈濟世界裡也有諸多「草根菩提」,這些老菩薩們教育程度不高、識字不多,維持一貫的樸拙風格,但都相當誠懇篤實。

就某個向度而言,證嚴法師接引他們投身慈濟,信受佛法,亦是某種「權攝愚下」,而今天慈濟能有如此規模,不也是中下階層樸拙力量的展現?相對的,一些學者智巧與驕慢習氣,反令人不敢恭維,可說認識的學者愈多,愈讓人感到「愚下」之可貴。

雖然判教上有權實之分,但佛法亦要照顧此等「愚下」;因此面對不同眾生之「應病與藥」,可謂「法無定法」、「法法平等」,而避免了知識、智力的傲慢。

2 則留言:

  1. 剛剛讀完當年恒毓及現代禪評判印老的文章與老師您的回復,看得心驚膽跳;無意間看到這篇,正好緩和一下~
    很想念老師! 

    回覆刪除
    回覆
    1. 那是我十多年前的舊作, 多少有悔其少作之感...記得找時間回來花蓮走走看看!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