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5日 星期三

學術精神

2018. 8.14 Tues.
學術精神
各行各業都有其專業的精神表徵,所謂運動家精神、醫者情懷,甚至武士道精神、軍魂等,都是描述一種身份背後的氣象;雖然這涉及到一個人的職業倫理或職業道德,但卻不止於此,而是對自己的角色扮演有更崇高的自我期許。

作一學者也有其精神體現,如學術重於求真,學術精神即是求真精神。
然而求真是需要勇氣的。十六世紀時,世人普遍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月亮等星球皆繞著地球運轉,一直到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地動說」,認為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等天體都繞其而轉,開始有不同的宇宙觀。1632年義大利人伽利略支持「地動說」,卻遭羅馬教廷指控違反《聖經》教義,強迫他放棄「異端邪說」,甚至予以終身監禁的懲罰。
忠於良知,忠於自己的認識而講實話、講真話,乃是作為學者、科學家等的首務,亦即所謂的學術精神。這不只在西方,古代中國士大夫亦體現此風骨氣節,如文天祥<正氣歌>「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堅持史實功過之評議,連命都不想要。

相對的,曲學阿世的學者亦不在少數,扭曲事實、作出種種違心之論,這失真的同時即是一種失格、失節與失德。如顧炎武說「士大夫無恥是謂國恥」,畢竟不識字的農人、工人都知道要堂堂正正做人,飽讀詩書之士又豈能昧於所學?

學術求真,如此就要保持學術的獨立性,而不應「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為權勢所低頭、為名利所收買,或為不義之個人或團體所收編。這學術的獨立性,意味著知識和思想的超越性,具有某種永恆價值。

事實上,這不只是學術的獨立性,而且也是人格的獨立性,使不致於降志辱身,在虛偽造假中污損了人格尊嚴;而要保持人格的獨立性,首先必須無所求,因為無求所以無懼,更敢於講真話。

講真話是需要勇氣的,這是學術工作者最重要(同時也是最欠缺)的特質。只不過這樣的勇氣,不是暴虎馮河式的有勇無謀,而當是有技巧、方法的(否則即顯得粗魯乃至粗暴),因此也必須在求真和權變間取得和諧平衡。

相關文章        沒有思想自由就沒有學術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