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2日 星期日

佛法主張無條件寬恕之二

2019. 9.17  Tues.
寬恕是慈悲的實踐
    既然人生是苦,一切眾生互為關聯,若欲轉化自身痛苦,則對於痛苦的眾生自然生起慈悲心。特別是在大乘佛教教義中,菩薩願意為一切眾生無條件而犧牲,包括犧牲自己的生命。[1]如此慈悲(梵文maitrī-karuṇa、巴利文mettā-karuṇa)被視為苦難的解方之一,寬恕是實踐慈悲的一部分,藉由寬恕擴大我們的同情心。換言之,寬恕是憐憫和慷慨的行為,甚可延伸至不友善、不友好的人,因此菩薩的寬恕是無限的、廣泛的大慈悲的表現。

    達賴喇嘛曾在公開場合多次強調,人生的目標是實現終極的幸福,而實現此目標的關鍵途徑是培養慈悲和利他精神。達賴喇嘛說,在他的心中,不曾責怪任何人,不曾對任何人起不好的念頭,並總是認為別人比自己重要。[2]對他而言,慈悲的實踐是建立在佛教的緣起教義(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的基礎上,幫助人們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通過對相互依存和相互關聯的理解,我們認識到,如果好事發生在別人身上,我們也將短期或長期的受益;相較之下,如果別人受苦,我們也會受苦。因此,實踐慈悲和寬恕不僅使他人受益,而且使自己也受益。[3]由於相互依存的理論,我們可以與犯錯者「自他互換」,或將犯錯者視為兄弟姐妹,以加深我們的慈悲心。既然我們親愛的手足也會因為無明而犯錯,我們自身也可能會犯錯,因此都與犯錯者並無差別。而在培養廣大慈悲心的同時,我們保護了受害者,也保護了加害者。[4]

    仇恨永遠不能被仇恨所平息,只能以寬恕和慈悲來平息。既然報復只會讓整個世界更盲目,學會寬恕是明智的,不只是寬恕傷害我們的人,而且也寬恕自己。當我們意識到佛法緣起之相互依存理論,並且願意去理解他人的痛苦,以及使他犯錯的苦衷時,我們不僅消減了我們的仇恨,也拓寬了我們的心胸和視野。關於寬恕有助於自利,以下作進一步討論。


[1] 正如《慈經》所言,我們應以無限寬大的心胸愛護一切眾生,亦如ShantidevaA Guide to Bodhisattva Way of Life (Bodhicaryavatara) 教導菩薩應毫無保留地奉獻於一切眾生。
[2] 他甚至認為讓他廣受歡迎的原因,在於他有一顆善良和慈悲的心。每當達賴喇嘛談到寬恕時,他通常會舉拉薩僧侶Lopon-la的故事。Lopon-la被中共逮捕,在獄中關了大約二十年,他被釋放後逃到印度;達賴喇嘛問他在監獄中是否感到害怕, Lopon-la表示有一件事讓他感到可怕,即害怕自己可能失去對中國人的慈悲與關懷。達賴喇嘛對此說法非常感動,並深受啟發,認為Lopon-la的寬恕幫助了他,讓他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並且沒有受到太大的傷害。Dalai Lama, Ethics for a New Millennium, pp. 102-103. The Dalai Lama and Victor Chan, The Wisdom of Forgiveness: Intimate Conversations and Journeys, New York: Riverhead Books, 2004, pp. 47-48.
[3] 參閱the Dalai Lama and Victor Chan, The Wisdom of Forgiveness: Intimate Conversations and Journeys, New York: Riverhead Books, 2004, p. 109-111.
[4] 如達賴喇嘛所說:「我們堅決反對錯誤,不僅要保護那些受到傷害的人,而且要保護傷害他人的人,因為他們最終也會受到傷害。The Dalai Lama and Archbishop Desmond Tutu, Douglas Abrams, The Book of Joy: Lasting Happiness in a Changing World,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16, p. 23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