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3日 星期六

道德之平庸與高尚

2018. 6. 16  Sat.
道德之平庸與高尚
道德可以讓人高尚,亦可能讓人平庸。道德讓人中規中矩、為所當為,但也讓人不敢造次,大膽創新、放膽創舉。

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mor/mos複數型),意為風俗和習慣(acquired customs and manners),指遵行社會約定俗成的共同規範──如此迎合大多數人的行為模式,平庸似乎是難以避免的,而所謂「平庸之惡」或「惡之平庸」(the banality of evil),意或在此。

道德是做人的基礎,卻不是全部,而還需要超越,也因此佛教不把道德暨戒律視為是核心,而卻是智慧的覺悟。

或者說,道德是一個多義語彙,淺有淺的道德涵養,深有深的道德境界。初步的道德是做該做的事,符合義務的行為,但道德不止於此、不只是如此,甚而去做「大人物」該做的事,如所謂「不獨親其親、子其子」、「老人之老、幼人之幼」,包括「愛自己敵人」等「超義務」行為。

如此的道德,雖對一般人難以想像,卻是相當高尚的、了不起的,及至以「偉大」稱之。

兩千五百多年前,印度悉達多太子之割愛辭親、拋妻棄子,雖不符一般人倫道德,但超越了俗情的標準、超越了平庸的道德;從志求正覺、悲濟蒼生的角度來看,是無比的崇高和偉大。因此僅以人倫之常,來要求、甚至責備「大人物」 (如菩薩行者),似只是自曝見識之淺短。

小詩(98)~(101)

2018. 6. 15  Fri.
101
抽煙          
香煙之於大人
猶如
奶嘴之於小孩

吞吐之間得到滿足
讓人沈醉於雲霧般的
虛幻幸福

100
璀璨一瞬間
一道亮光
倏地劃破夜空
快速而猛烈

天才生命亦復如是
傾全身能量發光發熱
看似短暫
實已是永恆

99
持息念
呼吸
就只是呼吸
無比輕柔
無比放鬆

世界
頓時
安靜下來

幸福
原如此容易
如此簡單

98
勤耕者
勤耕者的人生是幸福的
當他用雙手
栽植下粒粒種子
細膩照顧、綿密呵護
點點心血化為纍纍果實
勤耕者的人生是幸福的

2018年6月15日 星期五

略談「讀經教育」

2018. 6. 14  Thurs.
讀經教育略談
「天下父母心」,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各式教育包括才藝等,總是覺得愈早愈好,包括語文、音樂、美術乃至運動等。

教育要從小紮根,兒童讀經也是不少人所倡導,但同時亦有人反對,認為涉及意識型態灌輸,太過於制式、教條,易使思維思考呆板僵化。

我想,兒童不是不能讀經,而是看要讀什麼經,選什麼經典讀。例如,相對於讀《弟子規》,個人認為《般若心經》、《金剛經》、《道德經》等典籍,不會有教條化疑慮,甚而可以豐富思想;而且「開智慧」未必限於東方古籍,亦可精選國內外名著(包括《聖經》),從各種真知灼見中汲取生長養分。

唯識學認為每個人的心就像一畝田地,每一觀念的吸收,乃至眼、耳、鼻、舌、身每一訊息的進入,都是在「心田」種下一顆種子。田地裡有什麼樣的種子,日後就會開出什麼樣的花果,因此要時時守護六根,薰修正法、如理思惟。

讀經教育猶如古代「記誦之學」,熟讀可記、細思可精,從記誦朗讀中涵養智力與道德。如果要小孩長大開出愛、良善、智慧、勇氣等果實,就要栽種下愛、良善、智慧、勇氣等種子;而要栽種下愛、良善、智慧、勇氣等種子,就要讓她讀誦愛、良善、智慧、勇氣等經典。這是我對兒童讀經教育的粗淺看法。

菩薩之情與勤

2018. 6. 13  Wed.
情與勤
解脫道修行倡言「斷情滅愛」,菩薩道則是「轉情化愛」,對情愛不再是消極排斥,而是透過「拉長情、擴大愛」來「轉情化愛」。

因為「有情」,所以眾生感知到苦痛,也因為「有情」,而不忍眾生受苦。可知「情感」在大乘佛法修行上具重要地位。有情眾生之「有情」即是有情識、能經驗到苦痛,菩薩之「覺有情」,除了自勉為覺悟眾生,亦也肩負覺悟其他眾生的使命。

慈濟社群可說是一「有情世界」,且不只是「有情」,而且也「有義」;「有情有義」成了慈濟人特質,別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別人的苦難就是自己的苦難。

既是惦念眾生苦難,存於心、發於行就要精勤不懈的付出。就像一位媽媽,為了命在旦夕的小孩,總是奮不顧身、勇猛無畏,菩薩對苦難眾生的心境猶是如此。

正因為情繫苦難眾生,靜思精舍的行者在證嚴法師帶領下,過著「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生活,勤儉、勤勞、勤勉、勤奮,成了靜思精舍的家風。

「有情有義」又「精勤勇猛」,讓我想到「為償多劫願,浩蕩赴前程」一語。「為償多劫願」如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宏大誓願,為了「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義無反顧「浩蕩赴前程」,生生世世常住世間度化眾生。

總之,情與勤或可概括出菩薩彰顯的精神,以情以勤來待人待己,為人類美好世界構築一可能圖像。

知識的偉大與渺小

2018. 6. 12  Tues.
知識的偉大與渺小
每一次坐飛機從天空中俯看大地,就感到人類的偉大與渺小;偉大是因為人竟然可以在高空中飛翔,渺小是因為人在寬闊天地竟是如此微不足道。

人類是偉大的,同時也是渺小的;人之偉大與渺小,似乎也意味著知識的偉大與渺小。「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整個世界以及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如一封訊息幾乎是分秒無差,由地球的此端傳到彼端,此乃過往無法想像的。

然而,「學無止盡」、「生也有涯,知也無涯」,無法想像的事還有很多,仍有不少是我們所不知道的,而卻一直處於障蔽中;如同我們看兩、三百年前的古人,所知是如此有限,數百年後的人們又如何看待現今的我們?

知識的偉大與渺小,人類也可能因此而自大與自卑,創造許多可能卻又有許多的不能。這讓我聯想到佛法說人間是「上升下墮」的樞紐,行善或造惡都是最快速、顯著的。

如此,面對世界、面對知識、面對人類未來,我們都應該保持自信與自重。自信是相信我們能夠做得更好,命運操之在己;自重是知所不足,懷著戒慎虔敬之心看待一切,而不能為所欲為。如此「中道」的人生態度,或才是合宜、適切的人生態度。

宗教的禍害!?

2018. 6. 11  Mon.
宗教的禍害!?
不管是「以情感之」或「感之以情」, 宗教信仰與情感/感情皆離不開關係,也因此不能純粹從理智的角度來設想,若以理智評論(甚至批判)信仰,恐有「稻草人謬誤」之失。

然僅以情感抉擇信仰,成之在情、敗之亦在情。在情感激發下,如何讓人不迷茫、不痴迷與盲目呢?

信仰原是為苦難提供慰藉,而不是重於知識探索,因苦入信、因信然後能知;但在知識人、科學家的心理卻是「先知後信」,如此而重於「解構」信仰,顯示情、理間的不同取徑。

在愚盲迷情促引下,宗教固然給了人們苦難慰藉,但人世間諸多苦難亦因宗教而起。「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宗教信仰亦可能是人生一種「禍害」;信教不過是「飲鴆止渴」,另一種形式的「執迷不悟」。

信仰寄託雖增進面對苦難的勇氣,轉移苦難情境,但有時只是某種自我麻痺。雖然信仰的美好,在於不管別人怎麼想、怎麼說,就那樣堅定的信著;但信仰的弊病,亦在於不管別人怎麼想、怎麼說,就那樣頑固的信著。

如今,宗教信仰所衍生的問題,不在於「不信」,而卻在於「太信」。如此,先做一個人,再來談信仰宗教,或才是正確之途,否則大談信仰卻忽略了身為人的本務,顯然已本末倒置;般若經教中的佛法立場,或也在針砭此「太信」之弊。

小詩(94)~(97)

2018. 6. 10  Sun.
97
還情愛的債
在激烈爭吵後
捫心自問
當初為何娶嫁 ?

待償還
情愛之債
圓滿人生功課
此生再無遺憾
再無怨嘆

96
道路施工
炎熱的天氣裡
工人在擁塞車陣中
又是廢氣
又是噪音
只為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95
寬恕
別以為一直都這樣
他也不想總是這樣

好的雖可以變壞
壞的也可以變好

醜小鴨有長成天鵝的一天
浪子也有回頭之時
屠刀落放
成佛已不遠

他需要的只是等待
以及更多關愛
且用愛撫慰傷害
讓彼此皆得自在

94
愛的綿延
天下媽媽都辛苦
天下爸爸都勞累
媽媽辛苦為孩子
爸爸辛苦為一家

等到孩子大了
爸媽卻也老了

只不過
「愛」始終都在
代代相傳綿延……

珍惜現在的她

2018. 6. 9  Sat.
珍惜現在的她
《論語》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父母年齡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他們還在而高興,一方面也因他們年紀漸長而憂懼。

年紀漸長的父母固然如此,面對年幼小孩的心境亦然。小孩漸大、對父母的依賴漸小,不用那樣地緊迫盯人,生活大小事已學會自理,然而在此同時,她愈是一獨立個體,她就離你愈遠。

睡覺要你陪、吃飯要你陪、上廁所要你陪、洗澡要你陪、看卡通要你陪等,雖然花費不少時間在她身上,但也是因這樣的「陪伴」,感受(或享受)到親子間的親近與親密。

聽說小孩十歲之後有獨立想法,不喜歡也不希望與父母「過從甚密」,尤其是爸爸和女兒之間;特別是進入青少年,甚而要「保持距離」,即便是自己女兒,仍要謹守分寸、以禮相待──「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就這樣,我相當珍惜與她同在的時光,主動「投懷送抱」的時光;因為時間一久,她長大了,不再這樣「形影不離」,未必能再體會親子間的緊密連結,而只能從記憶中回味了!

孩子永遠難以知道自己的父母多愛自己,直到哪一天他/她也成了父母。對父母親而言,孩子永遠是孩子,不管長得多大,依然還是孩子。曾經她可愛的一切都留給了你,你也無保留的全給了她,但她畢竟有她的將來、她的天地,我們還是必須放手讓她遠走、讓她高飛。

小生命的出現,帶給我無比歡欣,為漸老的靈魂注入青春,只要珍惜當下、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就不枉「此生」。

人格上的代價

2018. 6. 8  Fri.
人格上的代價
人世間有許多誘惑、許多為難,尤其是義與利之間的兩難。

身而為人,每人都有一做人的「格」,近世以來所重的「人權」,背後所透顯的即是人性尊嚴;且不只是「人格」,國家有「國格」,僧人亦有「僧格」等。而當尊嚴與利益衝突時,且問我們是否願意降志辱身,討好或迎合利益帶來的好處?

證嚴法師三十多年前籌建花蓮慈濟醫院,有一日商豪捐兩億美金(當時折合約八十億台幣),但證嚴法師卻婉拒了,寧可委員們在大街小巷奔走募款,五元、十元點滴累積來蓋設醫院。

為何要如此辛苦呢?收下兩億美金不是更省時省力、自在輕鬆?一來「拿人手短」,若收下這筆捐款,未來醫院營運可能聽命於少數個人,而難以獨立自主、獨立運作,二來台灣都沒有善心人士,需要日人大筆出資建院?如此,證嚴法師幾經思量,還是辭退了這筆善款;這可說是守住尊嚴、守住格調的一例。

得到了錢、失去了格,可說以小換大;畢竟人不需因為私利而出賣自己靈魂,除非涉到公眾利益、大家的好處,有時自身靈魂被踐踏或可以接受(忍受)。

施明德坐牢25年,曾說「忍受苦難易,拒絕誘惑難」。在苦難中,生命韌性被激發,讓人保持在清醒狀態,不至於讓自己出錯、失格,而犯了人品及道德上的錯誤。相對於「生於憂患」,絕大多數人是「死於安樂」,因安逸而鬆懈,因鬆懈而落入禁區、掉入陷阱,一旦經不起人性考驗,失足就徒留遺憾了。

多數人(包括我)這一生雖不能有什麼偉大作為,但也要勉力守住做人的基本格調;在任何隱微處,時時謹記在心,自我提醒,以免付出了人格上的代價。

2018年6月8日 星期五

慈濟的孩子畢業快樂

2018. 6. 7  Thurs.
慈濟的孩子畢業快樂
慈濟有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我任職的慈濟大學隸屬於教育志業。教育作為一種「志業」,即懷著一種願景及關懷,目的是為了實現理想,而不是為了牟利掙錢。

在慈濟志業中服務,大致有兩類心態的員工,有的視工作就只是一份工作,有的視工作不只是一份工作,其中不同點之一,在於是否體認到「志業」的屬性及定位。

教育作為一種「志業」,乃希望透過教育培養優質的下一代,讓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因教育變得更好;其中品格教育為重要一環,包括薰陶慈悲、利他、感恩、尊重、包容、護生、環保等良好習慣及正向心理。

大學階段強調品格教育或也晚了一些,也因此泰半大學重於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雖然是晚了,卻永不嫌遲,畢竟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一輩子的事,道德涵養是不論大小、不分年齡層的。

慈濟教育志業自許是一種「完全教育」,這「完全教育」或意味著「完整全面」的教育,或者一般所稱的「全人教育」,不只是專業技能而還有人品素養;從托嬰班、幼兒園到大學、碩博士班,皆以此兩大面向為考量,只不過兩者權衡比例有所不同。

如幼兒園強調的是品德和生活教育,知識大概佔了百分之三十、品德百分之七十,而後逐步提昇,小學、中學或許各佔一半,到了大學、研究所則是專業知識百分之七十、品德三十等不一而足。

品格修養是重要的,但卻是不容易的,在大學中強調品德教育更是不易(相較於中小學而言),但也因為不容易,更值得努力一試,畢竟一個人的品格還是最重要的,而且也因有所堅持,才更能確立辦學特色。

如慈濟教育志業之關心苦難、照顧弱勢、強調環保、鼓勵素食、提倡利他的志工精神,乃至於穿著制服等,放眼今天校園當中,不只在國內少見,在世界各級學校中也未必多見。

畢業的季節來臨,誠願每一個從慈濟教育志業畢業的孩子,都有最正向的性格、最美好的前程。
謹以"逆風飛翔"一曲祝勉所有畢業生

身體之最重要也最不重要

2018. 6. 6  Wed.
身體之最重要也最不重要
「四念住」法門被視是通向解脫唯一或共通的道路,其中「身念住」列為「四念住」之首,可知修行先從「觀身」開始,如《成佛之道》說:「惑業由分別,分別由於心,心復依於身,是故先觀身。」

身體是修行的起點、修行的基本,但卻不是終點、不是目標,更不可能是全部。身體如錢財一樣不是萬能,但沒有健康身體則萬萬不能。

倘若只在身體上下工夫,仍無法得到最終的解脫,如印順法師評點後期佛教修行之失,其一在於過度強調身體,如中國佛教受丹道文化影響,修心修慧之餘也多了精氣煉化,此外密教之「天色身」成佛亦是一例。若視健身為修行之方便則無妨,反而收相輔相成之效,但若轉向、偏向於此則是一種歧出。

可知修行始於身體,但卻不能只集中在身體,其主要是「藉假修真」的中介,帶有一定工具性價值。在大乘佛法中,「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身體是隨時隨地可拋捨的,所謂「頭目髓腦悉施人」、「割肉餵鷹」、「捨身飼虎」即是。

身體極為重要,乃修行的入手處,但也不能太過重視,反倒要斷離與放下。如是最重要也最不重要之「不即不離」,似也顯示佛教對身體的「中道」立場。

小詩(90)~(93)

2018. 6. 5  Tues.
93
妳在那裡
他在這裡
妳有妳的天地
他有他的世界

雖然不再相見
卻不曾少了惦念
惦念妳是否安好?

只要妳好
他一切就好
什麼也都好!

92
無為而無不為
修道
不在於多做些什麼
而在於少做
乃至於什麼都不做

唯有不做
才能什麼都做

91
淚種歡割
偌大的奬杯
記載著
點點滴滴的汗水淚水

如是淚與汗
轉釀成甘甜美酒
讓人在勝利中沈醉

90
想問妳
在春夜的夢裡
是否曾出現
他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