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7.24 Mon.
略論中觀學方法論
人世間有許多問題不需要解決(solve),而需要解消(eliminate),或者透過解消來解決問題;因為諸多問題的本身即是問題,是我們自己把不是問題的也變成問題。
把不是問題當成了問題,再去尋找可能的答案,無非是自尋煩惱。好比問一條鯨魚可以在天空飛多久?或者在陸地走多快?這樣的提問不具實質意義,因為鯨魚不可能脫離水中存活;此時面對問題的方式在於取消、解消它,而不是給予答案或解答。
當問題的本身作了錯誤預設,就必須對此錯誤預設進行批駁。就中觀學而言,人世間諸多問題以及主張,都是在建立在不當前提下展開的,意即「自性見」的認知預設,如此「以見止見」、「以遮止見」等摧破方法成了必要手段。
就中觀學來說,終極而言無一法可得,空的本身還是空(「空亦復空」),如此中觀學方法不只是有立有破、立破無礙,更是「破而不立」;如龍樹菩薩在《迴諍論》言:「若我宗有者,我則是有過,我宗無物故,如是不得過。」──如果我有明確主張,則我有一定過失,相對的我沒有任何主張,所以沒有可苛責處。
可知中觀學回應問題的方式,不在於給答案或提出新主張,而是反詰對方的答案或主張漏洞百出,其重點不在於「解答」而在於「解消」問題。
這讓人想到佛陀教導弟子回答他人問難,有「一向記」、「分別記」、「反問記」和「默然記」四種方法。「一向記」是直接就他人所問給予明確肯定的答案;「分別記」是一個問題從多方角度來分析回答;「反問記」是反問回去以問代答;「默然記」(或作「捨置記」)是默然以對不具修行意義的問題(如「無記」)。
相對於大多數人慣以「一向記」為方式,中觀學善於以分析、反問或默擯等作為回應,而這三種方法可說重於解消問題,而未必是解答或回答問題,即透過分析、反問或不答之答來解消之。
中觀學特殊的思維理路和教學方法,顯示了一定的洞見智慧。如以治病作喻,這種「解消」問題的方法,猶如是「自然療法」,不像主流西醫以投藥打針作積極治療,而以「減法」方式排除障礙,恢復原有機能,一如禪宗說「道不假修,但莫污染」。
可知人世間諸多問題都是被製造出來的,不是本來就有,卻是因「無明」而有,如此不在於多些什麼,而在於少些什麼,重於解消而未必在於解答,中觀學方法論即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