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意義
「心」是當今學術研究重要課題之一,多年來我試著從東方哲學的觀點作探索。漢字的「心」為一象形字,最早指人身體中央位置的器官(即現在所說的心臟),而後作為感覺和思考之器官(如《孟子》說:「心之官則思」),再用來表達情緒和思想,以及表達「中央」等意義;[1]統整中文「心」的意涵,可以藉生理構造、認知思考(知)、情感情緒(情)、精神意志(意)、道德品性四個範疇來概括:
心
|
|||||||||
生理構造
|
情感情緒
|
認知思考
|
精神意志
|
道德品性
|
|||||
複詞
|
單詞
|
複詞
|
單詞
|
複詞
|
單詞
|
複詞
|
單詞
|
複詞
|
單詞
|
Ex.心臟心跳心肌
|
Ex.悸、恙、悴
|
Ex.心酸心痛心疼
|
Ex.憐、恐、愁
|
Ex.心智心思心機
|
Ex.想、慧、慮
|
Ex.心神心志心力
|
Ex.懈、怠、惰
|
Ex.愛心耐心恆心
|
Ex.慈、恕、忠
|
可知「心」固然代表感覺、思考、情緒、思想等,但在中國傳統哲學重道德教化、修養的背景下,中文語境對於「心」概念之使用,有相當濃厚的道德意涵,以複合詞形式表達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或品性,如愛心、耐心、耐心、恆心、信心、熱心、專心、善心、細心、安心、用心、虛心等等;當然亦不見得都是正面的,例如壞心、多心、憂心、擔心、操心、心寒、心慌、心痛、心虛等,其它較為中性如心力、心得、心情、心聲、心地、心思等亦為「心」使用之方式,著名的成語如心如刀割、心亂如麻、心灰意冷、心甘情願、心力交悴、心血來潮等,都是中文常用有「心」的概念之語彙,可看出「心」不再是指涉某種生理性的概念如心臟,更不會是大腦,也未必指涉宗教上的靈魂意涵。
更具體的說,中文說的「心痛」或「傷心」,很少指大腦或心臟傷痛,也不像是指靈魂上的傷痛;同樣的「心亂如麻」等語詞亦然。可知中文所使用的「心」,比起英文的mind或heart指涉的意涵相當不同,又例如中文以複合詞表達雖用到了「心」,如「憂心」英文為worry,「耐心」為patient,「虛心」humble等,但從英文單字本身皆未能看出和mind或heart的關聯性。
古往今來「心」之意義從抽象到具象可以指涉到靈魂、良知、認知、感覺、心臟和大腦等意涵;就東方哲學來看,「心」不像神教信仰一樣指涉靈魂,也不似現今科學之限定於大腦或心臟,而是在感覺和認知等作用中特重於道德良知(在中國大乘佛法即為佛性),而成為一價值性概念,這樣的「心」的意義在「跨文化」哲學的脈絡中獨顯其特色。
古往今來「心」之意義從抽象到具象可以指涉到靈魂、良知、認知、感覺、心臟和大腦等意涵;就東方哲學來看,「心」不像神教信仰一樣指涉靈魂,也不似現今科學之限定於大腦或心臟,而是在感覺和認知等作用中特重於道德良知(在中國大乘佛法即為佛性),而成為一價值性概念,這樣的「心」的意義在「跨文化」哲學的脈絡中獨顯其特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