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大智度論》
2020年5月24日 星期日
中道與正道
2020. 5.22 Fri.
中道與正道
「中道」是佛法的根本教說,「離於兩邊,說於中道」,《阿含經》即如是說。除「中道」外,「八正道」亦是佛陀教導,「四聖諦」中的「道諦」所指即重於「八正道」。
倘若回到直覺,「中道」與「正道」共同表達的是「偏」之對治或否定,因不能行於「中道」而有所偏離、偏失,甚而有所偏執、偏差,也因為「偏」而不能走在「正道」上。相對的,「中道」、「正道」就是不偏,行所當行、為所當為,可以說中道體現在正道上,正道亦也展現中道精神。
「八正道」若就梵巴而言,應譯為「八支聖道」、「八聖道分」(Skr. āryāṣṭāṅgika-mārga, Pali ariya aṭṭhaṅgika magga),英譯為the Noble Eightfold Path,但可能是因為「八支聖道」的內容皆以「正」(Skr. samyag, Pali sammā)為名,即「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思惟、正精進」,也因此「八支聖道」又稱為「八正道」。
中道與正道
「中道」是佛法的根本教說,「離於兩邊,說於中道」,《阿含經》即如是說。除「中道」外,「八正道」亦是佛陀教導,「四聖諦」中的「道諦」所指即重於「八正道」。
倘若回到直覺,「中道」與「正道」共同表達的是「偏」之對治或否定,因不能行於「中道」而有所偏離、偏失,甚而有所偏執、偏差,也因為「偏」而不能走在「正道」上。相對的,「中道」、「正道」就是不偏,行所當行、為所當為,可以說中道體現在正道上,正道亦也展現中道精神。
「八正道」若就梵巴而言,應譯為「八支聖道」、「八聖道分」(Skr. āryāṣṭāṅgika-mārga, Pali ariya aṭṭhaṅgika magga),英譯為the Noble Eightfold Path,但可能是因為「八支聖道」的內容皆以「正」(Skr. samyag, Pali sammā)為名,即「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思惟、正精進」,也因此「八支聖道」又稱為「八正道」。
或許可以這樣說,「中道」比較是觀念性的,重於知見的釐清和疏通,理論性較重,背後涉及緣起、不二(雙遮兩邊)等法義;而「正道」較為具體明白,確切指出當如何立身行事,在行動和實踐上給予清楚方針,而條列為八支;然而兩者應是相輔相成的(「法法相類、法法相潤」)。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