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標準 vs. 融會空有
「秘密大乘佛法」在中觀、唯識和如來藏之大乘三系中,乃屬於如來藏系統,亦即「秘密大乘佛法」的思想主流乃以如來藏為重、以如來藏所依,如印順導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眾生本有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念自心是佛;三者的統一,為「秘密大乘佛法」的解行基礎。」(p405)
然西藏佛教承傳「秘密大乘佛法」,除「藏心見」外亦強調「中觀見」,如十四世紀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被公認為是中觀學大師,包括現今十四世達賴喇嘛亦高度推崇龍樹中觀學,並以此為自身的修學定位。
但又猶如《印度佛教思想史》說:「代表印度晚期的西藏,高推「中觀見」,以如來藏為不了義說,卻又推與如來藏思想相契合的「秘密大乘」為最上,不免採取二重標準了!」(p412) 印順導師所言甚是,一方面高推中觀、視如來藏為不了義,一方面又著重如來藏、以之為究竟,不免如印順導師所說的「二重標準」。
這樣的「二重標準」在十四世達賴喇嘛開示中時而得見,他雖宗仰中觀學傳統,但在開示或著作中也經常強調自心清淨、甚深微細的光明心等。
然而這樣的「二重標準」,就另一種角度而言或也是「融會空有」。
如此,空有之間未必是截然對立的,使得佛弟子必須作出選擇而「去彼取此」,甚至是「摧邪顯正」之水火難容,因此如何調和融通取得平衡,也是值得努力的;尤其大乘佛法的寬大通融,更是可以「兼容並蓄」的。
一如印順導師在《中觀今論》說:「我是同情空宗的,但也主張融會空有。不過所融會的空有,不是空宗與有宗,是從即空而有,即有而空的中觀中,使真妄、事理、性相、空有、平等與差別等,能得到相依而不相礙的總貫。」換言之,空宗與有宗之以「宗」為名,不免有「門戶之見」,但空有的思想卻是可以融貫調和的。印順導師認為和會空有,空宗是最能負起此責任,即有而空、即空而有,在這根本特見中,一以貫之一切學派契機契理的教說。[1]
可知,空有之間不是不能和會,而是怎麼和會的問題,印順導師所不以為然的是「泛泛的和會」、「似是而非的和會」(《中觀今論》(Y 9pa9))。我們或可以說,和會的好就是「融會空有」,不好可能就是「二重標準」。至於和會的好壞如何判斷,不同的人從不同角度(如是否為方便說法)不免有不同的認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