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禪」的未來性

2020. 5.4  Mon.

「禪」的未來性

與禪宗、禪學、禪法等不盡相同,禪」猶如道」一樣,道可道非常道」。而「禪」不可說,或者「說似一物即不中」,但舊要說,如此就有各種可能的言說方式和展現形式,呈顯的多元面貌

 

「禪」言在簡易意在深徹,重於生活上的直觀體驗,而未必是訴諸理智思辨,在文學、藝術上往往有著高超的表現;如印順導師說:「禪者是著重體證的。真切的悟境,是性靈的直觀。所以禪者應用象徵的表現方式,流露出直覺的,藝術的壯美。禪者的心境,大抵不適於研究經教,不能重視名理,卻不妨美的文藝。禪者輕視義學,其實他根本無法學會嚴密的義學;但卻能發出意境高遠,而平淡現成的好詩文。真正的禪者,不是拘謹的,是熱情的,殺活自在的。」[1]

 

考察「禪」背後的精神傳承,大致融攝了佛性性空論以及老莊思想等,結合印度佛學和中國文化的精華,開中國佛教最有特色的一宗,太虛大師所言:「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禪」。而禪學研究,包括歷史研究,雖可以得到一定的客觀成果探討禪的過往外,或也可以留意「禪」的未來。

 

聖嚴法師晚年以「中華禪法鼓宗」定位,表示:「漢傳佛教的包容性、涵融性及 適應性,可以順應我們這個時代,發揮其普及化、人間性及人性化的功能;而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觀、唯識,雖然哲學觀念很強,但應用於人間,其普遍性及生活化的推廣、應用,則仍有商量的餘地。」[2]所著眼的亦在於的生活化與實用性。法師表示,他的基本立場是「漢傳佛教的禪佛教」,如此漢傳禪佛教是「融攝各系諸宗乃至內外,使佛法普行、普攝、普化的功能,能超越一切界限。」[3]

 

「禪」的平常、簡易及遠等,給人不少想像空間,讓人感到親切與親近;「禪」之「直指人心」,重在生活上的實際應用,相信對代人心仍有很大的吸引力。

 

三十年前李元松在台灣佛教界嶄露頭角,即是以「現代禪」為標榜,提倡理性人文精神兼具的禪也可說是「禪」的創造當然,「禪」之多元貌,也容易成為「附佛外道」趁勢而起的憑藉,如妙天、妙禪之「借牌上市」即是

 

可惜的是聖嚴法師創辦法鼓山起步稍晚,於晚年才正式開宗立派,所能發揮的相對有限。而李元松雖年紀輕輕(約莫三十歲)暴得大名,然才十多年光景就英年早逝,「現代禪」發展也隨著告一段落。相信兩位若住世時間長一點,新時代「禪」的榮景或有另一番氣象。

 

不過「禪」也不見得愈新愈好,在實踐導向的切身體驗上,反而是愈古愈純,如百丈山慧門禪師依循傳統看話參禪」法門的實修實證,近來在海內外也備受矚目。

 

中國佛教後期發展以禪和淨土為主流,學佛人不是參禪即是念佛,其中禪宗開枝散葉更顯其豐富性;東亞佛教之西傳歐美,亦以「禪」最為人所熟知。如此「禪」的多種面貌、多重發展,說明「禪」不只在於過去、亦在於未來,在創造性轉化中有著光明的前景。



[1] 《我之宗教觀》(Y 19p43
[2] 《聖嚴研究1<如何研究我走的路>,頁19-20
[3] 《聖嚴研究1<如何研究我走的路>,頁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