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大智度論》
2020年8月1日 星期六
「只能講慈濟」
2020. 7.30 Thurs.
「只能講慈濟」
證嚴上人是廣大慈濟人的依止師父,亦在台灣各界具有崇高聲譽及影響力,足堪為社會賢達人士中的意見領袖。
然而上人卻鮮少對於公共議題發表談話,即便有所表達也顯得相當的含蓄低調。上人曾表示「佛教的事,政治的事,我都不能講,我只能講慈濟。」[1]上人一方面作好本份事──「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另一方面體認到佛教生態和政治環境往往盤根錯節,若未妥善因應易引發誤解或紛爭,也因此「默然」是最好的回應方式。
一如「慈濟十戒」中最後一條「不參與政治活動示威遊行」,從事慈善救濟本是要多多益善、廣結善緣,避免因政治色彩的特定傾向而「顧此失彼」,所以對於爭議性問題超然以對;然而超然不是漠不關心,而是用不同形式表達對社會的愛和關懷。
政治理念和宗教信仰最容易團結人、也最易於分化人,面對意見不同的兩方,有時討論起來「剪不斷理還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僅共識沒有達成,反倒造成人與人的對峙。相對的,「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慈濟志業之所以成其大,就是只要善心之人,不管政黨屬性、信仰類別、種族階層、貧富貴賤等,皆一視同仁、廣開大門。
「只能講慈濟」表面上看來矜持守舊,但實則是審慎謹嚴。慈濟的慈善之所以能「跨界」與「跨域」即在於此;凡是心存善念、想要身行好事的人皆可以共襄盛舉,而把所有的「好人」都集結在一起。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