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8.7 Fri.
從語言的多樣到思想的多元
佛典中曾記載,有人建議佛陀統一語言來學習佛法、傳播佛法,然而佛陀卻力主多元語言的使用,堅持人們使用各自的語言來修學,如《四分律》:「聽隨國俗言音所解誦習佛經」。
語言文字與思想文化密切相關,當佛陀無意統一佛法語言,而允許依各自語文習慣來學法佈教,多少意味著佛法的寬闊格局和多方適應。而從語言的因地、因時、因人制宜,可看出佛教思想亦是因地、因時、因人而有不同宣說。
如此佛法傳到中國,依中國人的方式理解乃無可厚非,所謂「佛教中國化」,乃至「日本化」、「韓國化」,以及西傳歐美之「美國化」、「歐洲化」等,皆足以理解。
語言多元多種,思想就多樣多變,而使佛法得以廣為流傳、普為宣揚,讓所有人都能親近和修學佛法。因此當佛陀尊重各地語言來「學佛」,即也是尊重不同文化、不同人的佛學表述與佛法詮解。
佛法的普遍性與平等性,向全人類、全世界敞開,從佛陀對語言的態度推想可知。
印順導師舉證佛教的「世界性」事例,首先即是語文,認為佛教不像一些宗教「神化」自身語文當作神的語言,或嚴格採用某一語文以圖宗教的擴展與統一。[1]佛陀深知語言是約定俗成的「世間假名」,目的是為了人際溝通而實無自性。
佛陀對於語言的開放及包容態度,顯示了「方便」開演的重要與必要,沒有基本教義派式的「唯一真理」,由此可見佛法「海納百川」精神之可貴。
然而,思想詮釋的多元豐富,絕不代表隨意任人說解,卻也強調「法」的精神核心,如在不違背「三法印」等根本教說下,自由而審慎的發揮;也因此,漢傳、南傳、藏傳等各地佛法開枝散葉,而且都值得佛弟子虔敬的學習。[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