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人文教化的入世辦學

2020. 8.17  Mon.

人文教化的入世辦學

  慈濟教育志業是證嚴法師所創辦,而既是佛教僧人暨佛教團體所創辦,因此不能不強調佛教的精神理念。然從證嚴法師慈濟人文教育理想,以品格涵養為首務,亦可看出相當的儒家性格,以「禮」為人文之美的展現所在,[1]然而外相上雖是儒家,但內在中卻是以佛教為根本精神,如證嚴法師表示:「慈濟人文以佛教信仰為本,『行有餘力』多元呈現,綜言之,慈濟人文是在實作之中將佛法生活化。」[2]又說:「慈濟的精神中心,就是佛教『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這是慈濟人文的根本所在。」[3]可知證嚴法師「慈濟人文」之理念多少帶有「外儒內佛」的特質。而事實上,儒家所說的「禮」和「德」,乃是佛教信仰傳統所認可接受的,其中之內涵要義當相應於佛教的「戒律」精神,佛教之「戒德莊嚴」、「戒行清淨」等語彙,背後即傳達出「禮」、「德」之涵養,皆重於行為自律與心性修養。

  證嚴法師所帶領的慈濟志業以菩薩道實踐實現為目標,大乘佛法本具有「海納百川」的寬闊格局,凡得以利濟蒼生、引導為善,都是菩薩行者樂見其成的。就另一角度而言,菩薩道長遠而言以創建「人間淨土」為理想,而以「人間淨土」為理想的佛教廣義而言皆可稱為「人間佛教」,背後有著「即人成佛」的理想。如此以人文教育作為佛法教化的中介模式,亦即「人圓(成)即佛成」,慈濟人文教育背後即是佛法精神,又兼採現代性多元內涵,攝取世間一切善法之要素。亦即,雖然慈濟人文教育之推行,在佛法的判攝中屬「共世間法」居多,但這無疑是佛法修行的基礎,佛法即是從「五戒十善」的前提而起修的,而實也相應於證嚴法師長年以來人間菩薩」、「由善門入佛門」的修學理想。[4]

  可知,慈濟教育志業強調德行教育,不代表是佛教信仰的強行灌輸、旨在接引大學生學佛,而是在佛教辦學的校園裡,除了專門之學科訓練外,尚肩負起生活教育及生命價值引導之責任,而這無關乎宗教上的皈依或改信。學生在校園裡,依然保有宗教信仰之自由,學校中不同宗教的學生社團,只要是正信的皆是受到尊重和支持的。至於慈濟大學每年醫學系、學士後中醫學系及傳播學系的實習生「授袍」暨宣誓典禮,則是確保醫術與醫德之理想誓約以及慈悲種苗之傳遞,透過某種莊嚴的儀式過程,表露學生對未來職業的神聖使命而已。

  是以慈濟大學作為一般的綜合性大學,而不是特定單一宗教大學,重點不在於佛教信仰的宣揚,因此慈濟大學不能太過強調宗教色彩。如此不能不佛教、不能太佛教,成了慈濟大學教育辦學所要平衡拿捏的立場與原則,而以「慈濟人文」之中性語彙,具備「跨宗教」、「跨文化」取徑作為教化方法,從中展顯佛法精神理念一人文教化的佛教辦學特色。


[1] 如證嚴法師說:「要展現人文之美,重要的是一個禮』字,這是中國固有的傳統美德;人與人之間彼此以禮相待,時時刻刻、任何環境都會感到和睦融洽。」釋證嚴,《真實之路:慈濟年輪與宗門》,頁124

[2] 釋德𠆩編撰,《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四年冬之卷》,臺北:慈濟文化,2005年,頁436-439

[3] 善慧書苑編撰,《證嚴法師衲履足跡一九九八夏之卷》,臺北:慈濟文化,1998年,頁358

[4] 如證嚴法師說:「慈濟度眾的法門,是帶動人人由善門入佛門,守持戒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此自然契合佛陀本懷,達到『人格成,佛格即成』的目標。」釋德𠆩編撰,《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第一輯】》,臺北:慈濟文化,2008年,頁95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