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日 星期六

「人間佛教」的理智特質

2020. 7.25  Sat.

「人間佛教」的理智特質

在現代文明的社會中,進步的科學與發達的資訊,人的理智能力受到高度重視,宗教的信仰型態亦有所轉變。過去的宗教信仰強調情感面的慰藉;而其儀式、儀軌、教條、戒律……等,都是信仰的重心。宗教要求信徒絕對服從、不容懷疑,於是信徒容易在形象的滿足、權威的依賴中喪失思考判斷的能力。

 

相對於此,「人間佛教」強調人生而為人的尊嚴可貴,認為人透過自力修行便能到達涅槃解脫,不須向外祈求上天的救贖(如神教信仰一般),亦不著重內在真常佛性之存在,認為人透過智慧的觀照與思維,即可以追求幸福的生活。 

隨著時代的演進,就宗教未來的發展趨勢而言,宗教的外衣色彩將愈來愈淡薄,保守、僵化的意識型態將不再受到歡迎,反而還會受到知識份子的否定與批判。如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即是一明顯例子。羅素曾以哲學家的觀點,透過理性反省的方式,檢視西方基督宗教的教義,公開發表「為什麼我不是基督教徒」的演講[1],批判宗教之透過恐怖意識、感情慰藉等因素來操控信仰,並認為要建設一個美好的世界,所需要的是知識和開明的觀念,而人必須以智力來創造幸福的前景。 

羅素的觀點反應了知識份子、菁英社群的普遍心聲,認為人唯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夠幫助自己免於恐懼與痛苦;藉由獨立思考來正視人生的苦難,而不是以逃避的方式來面對,更不需要把希望寄託在他方世界,卻忽視現世的生活。

 佛教在知識界中的發展是受到矚目的,印順導師說:「知識份子的加入佛教,是佛教能否輝煌的一個重要因素。」[2]一個社會的菁英份子信佛學佛的人數愈多,佛教即愈強盛,社會亦隨之更美好,而這正有賴於「人間佛教」的闡揚,其背後象徵著「依法不依人」的精神,不只沒有隱遁色彩的聲聞行,也沒有神祕色彩的天乘行,不重死、重鬼,而重視信仰者的獨立思考、自主判斷,有著濃厚主智論的信仰特質。[3] 

在這著重人文、理性及科學,重視開明思想與進步觀念的世紀,正是「人間佛教」發展的新契機。相對於傳統保守的宗教所象徵的刻板、落伍、單調,以及怯弱,依賴、崇拜、祈求……等信仰型態,「人間佛教」更能適應未來人心的需要,而能在文明的社會中作出貢獻。 

*本文略修於學生時代舊作 漢傳佛教的展望與願景


[1]  此演講之後記錄成一篇文章(英文名為Why I am not a Christian),在國外的網站上廣為流傳。關於羅素這篇文章,筆者亦寫一篇「為什麼我是佛弟子」,由羅素的觀點來反思佛教信仰的問題。(此見《香光莊嚴》季刊第七十六期,頁70109

[2]  《華雨集第五冊》p.148

[3]  關於這點,藍吉富與江燦騰亦曾指出來。藍吉富認為印順導師的思想傾向,其中一個特質是「主智論」傾向,他說:「佛法的真是真非,是印公一生所致力釐清、凸顯的目標,對於傳統佛教信仰界的含糊儱侗,他是不以為然的。追求清晰、合理而不含混的佛教信仰,講求依法不依人的主智論(intellectualism)的態度,反對不求甚解、依人不依法的反智論(anti-intellectualism)的信仰風氣,是印公著述所煥發的風格。」(見〈印順佛學思想的特質及歷史意義〉,文收《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台北:新文豐出版社,頁223)江燦騰亦說:「在我看來,他的佛教思想,具有很濃厚的人文氣息,理智的成份遠勝於宗教的情緒。因而,他的著作對智識份子的鉅大影響力,是極為持久深遠的,目前不過才開始而已。」(見〈孤獨的佛教哲人〉,文收《當代台灣人間佛教思想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頁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