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4日 星期六

「日式臺人」

2020. 11.9  Mon.

「日式臺人」

日治時期出生成長的台灣人,對於日本之認同大致是可以理解的。他們自幼接受日式教育,兒時以來語言、文化、思想、生活習慣等洗禮,已然有深刻的情感連結。而對於日本的認同可說是那一代人的共同傾向。

如李登輝1923年(大正十二年)出生在臺灣淡水,全然是在日式教育下長大成人,國族情愫和文化情懷相對於中國更多的是日本,除了臺灣主體意識鮮明外,亦不掩飾他對日本的喜好偏愛。[1]筆者祖母同樣是出生於1923年,回想日治時代亦流露出懷舊幽情,孩提時代的情感記憶不可磨滅,即便是受「外邦」殖民、「異族」統治,仍懷念那一段時光。

每個人都會有自身的定位和認同,在日治時期除了臺灣人和中國人(漢人)外,還多了日本人等不同可能,而且除政治或國家認同還包括信仰或文化認同的問題,在佛教信仰中就有印度佛教、中國佛教、臺灣民間佛教、日本佛教等不同的佛教文化傳統的抉擇。此外,又涉及到政教問題的交疊,當「皇民化」運動宣稱國體是建立在「惟神大道」的國體(「正教是國體,國體即正教」),政治和宗教的錯綜複雜又更難以簡單的自我定位。

亦即,涉及到繁複的國族認同及文化情感等向度,每個人不同的定位和選擇皆應該受到尊重。猶如蔡英文2016116日當選臺灣中華民國總統時,公開發表感言表示,只要她當總統的一天,「沒有一個人必須為他們的認同道歉」,這意味著在臺灣這一塊土地上有著族群、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樣性。

除原居於臺灣的原住民外,還有17世紀左右從大陸移民抵臺的閩南人和客家人,之後有隨著國民政府撤退的外省移民,乃至於現今來自各國的新住民等,每一個族群又可細分多種類別(如臺灣原住民又可分為十多種以上的不同族別)。此外,應也包括在18951945年日治時期出生、成長的「日式臺人」,他們自幼接受日本教育、會講日語,而對日本有著深厚情感,因此以尊重、理解(乃至諒解、包容)的態度來面對他們的認同問題,應有其必要。

尤其當時的日本是亞洲強盛國家,雖然臺灣人因殖民失去了尊嚴,但也因「日本化」而「現代化」,因各項建設而帶來臺灣向前邁進與經濟發展。[2]可知,日本人雖殖民臺灣,但也一定程度有功(乃至有恩)於臺灣,如此蒙受恩澤而銘感於心亦是得以理解的。


[1] 如李登輝曾在日本國會演講公開表示:「從少年時代到高中時代,有機會廣泛接觸各國古今先哲的典籍和言論,這是當時日本教育重視教養的良好遺產,我到現在還是感謝這種教育。」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93811 2020.08.30取。另外李登輝在著述中也承認受到日本思想影響很大,他表示說:「或許有人會對我的沉迷日本文史哲,感到不解。但是,在一九四五年,也就是我二十二歲之前,臺灣一直都在日本統治之下。我接受正統的日本式教育,當然也深受日本傳統的影響。」見氏著《臺灣的主張》,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頁40-41

[2] 日人據臺期間積極從事民生建設,如公路、鐵路及港口等各項交通設施,促進農業、工業的進步成長,也帶動臺灣經濟向上發展。詳可見葉淑貞,〈日治時代臺灣經濟的發展〉,《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卷第四期,200912月,頁224-27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