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心意識研究觀點分歧

2020. 11.19  Thurs.

心意識研究觀點分歧

  正因為研究主題本身之繁複,衍生另一限制是相關文獻太多,古今中外所涉及到的討論太廣,而且隨著時代發展推陳出新,讓人有「生有涯而知無涯」之嘆。換言之,心意識問題現代的研究材料不在少數,倘若再納入梵、巴、藏等古代文本,已然不可勝數,而且文本內容也未必一致,再加上不同人的不同解讀,研究之挑戰亦增鉅。

  不同人有不同解讀,顯示佛教文獻本身存在諸多開放理解的空間,這也是佛教哲學與現今哲學對話,不得不面對的難題。[1]不同解讀,或也關乎不同的研究路數,而對於心意識的探索,進路確實不只有一種。如達賴喇嘛指出佛學文獻中,研究意識有三種途徑,包括心理學(含現象學)、哲學(認識論)和瑜伽禪修。[2]三種進路對心意識的理解皆未必相同,而若以這三種進路而言,本書較重於第二個路徑。姑且不論純粹的理論探索,對研究心意識之限制為何,但若有現象學、瑜伽禪修等實際的身心操作和體驗,應有增益深度理解的幫助,只是本研究以論理、詮解為主,可能僅代表一種路徑的觀點,而無暇兼顧其它。再者,當代心靈哲學暨認知科學探討的議題相當廣泛,或者說心與認知之課題涉及諸多面向,而本研究不免顧此失彼,鞭長而莫及;例如自由意志(free will)與決定論(determinism)之形上學問題、意向性(intentionality)等,都與心意識研究相關,但在本書最多僅是提及,而無法真正去處理。

  近幾十年人文學領域受到「科學」研究方法影響,也漸走向窄小主題的研究走向,而本書重於大方向、大範疇的探索,在研究策略上是相當不利的。但筆者仍認為人文學研究,除了專技、精密式的問題處理外,亦應有觀照全域的寬大視野,特別是「跨文化」的哲學思考更當如此。 

*摘自拙作《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之「導論」


[1] 如以「倫理學」為例,Damien Keown 認為在西方倫理學分類中,佛教當屬於德性倫理學(virtue ethics);相對的,Charles Goodman認為佛教以利濟蒼生為道德義務,佛教倫理學的基礎在於慈悲(compassion),因此在現今倫理學理論的分類中應視為是結果主義(consequentialism)。兩人觀點可分見Damien Keown, The Nature of Buddhist Ethics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1); Charles Goodman, Consequences of Compassion: An Interpretation and Defense of Buddhist Eth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2] 達賴喇嘛著、葉偉文譯《相對世界的美麗:達賴喇嘛的科學智慧》(The Universe in a Single Atom: The Convergence of Science And Spirituality)(臺北:天下文化,2006),頁181-18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