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11.24 Tues.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大智度論》
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宗教養份」
「宗教養份」
世間的教育重於德、智、體、群、美之「五育均衡」、「五育並重」,然卻缺了宗教教育,不去關心超越的追求與神聖的關懷,但「宗教養分」之於人類身心靈之整體健康,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與意義。
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宗教的慰藉》(Religion for Atheists: A non-believer’s guide to the
uses of religion),要人從宗教中得到慰藉,從宗教的觀點、制度、音樂、教育、藝術、建築、儀式等得到慰藉,而毋需教條的框架。
事實上,宗教不只是慰藉,宗教還有養分的提供。不懂得欣賞宗教之美善與神聖的人,其人生是貧乏的,如進入莊嚴的教堂感受不到寧靜,觀看慈悲的佛像得不到安祥,聆聽柔和的聖樂缺乏共鳴。
宗教雖說是神聖,但卻又是平實、平凡與平常,如空氣、陽光和水一般,作為人賴以維生、存活的憑藉。換言之,宗教提供生命完滿所必須,如缺乏信仰的滋潤與靈性灌溉,身心某一面向易於出現問題,某種情況的「營養不良」。
尤其東方宗教的特色在於價值關懷,以「人文教化」為特色所在,如「人間佛教」之「人圓佛即成」(「即人成佛」),所重的是人類固有能力的全面提升,「學佛三要」所述即是一個人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三大向度的修煉。
又如輔仁大學的校訓是「真善美聖」──科學求真、道德求善、藝術求美、宗教求聖;四者若簡化為三,大致是真實、美善與神聖三大價值向度;除了求真求實也要求美求善,乃至於「通神入聖」。
可知,宗教信仰是人類營養的補給品,從中汲取養份過美好的生活,作為生命正向能量的動力與助力。
相關文章 宗教素養 哲學不只是一門知識 學術與信仰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