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11.1 Sun.
走出佛學研究的保護傘
佛教在哲學觀點上有不少洞見,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但不少的佛學研究,仍囿限在佛學特有術語的城牆內,未必可以用清晰的語言表達思想,這固然是屬於學門領域當有的「學術專業」,但某種形式卻拒人於千里之外,甚至是內部自言自語之自我保護,因為所持的見解在現今哲學和科學的檢視下,有可能已是錯的。
此外,倘若受過一定思想訓練的現代知識人,幾番努力若還是不能了解佛學論述,一部份雖是典籍本身深邃或隱晦,一部份亦可能是佛學研究者自身的限制,難以褪下艱澀名相的「保護色」而從清楚語言的表述中開放檢視。
在哲學的論述、分析上,有些時候清楚地錯比說不清楚,更值得嘉許。過往佛學論述設限於內,常讓非佛學專業者霧裡看花,而今日語言釐清工作,乃能用淺白語言表達出深刻意涵,一者以確定論述者自身已著實掌握相關佛學概念,二者可作為「介入」其它學科的基礎。
如此語言概念的釐定,可說是由內轉外溝通的必要過渡歷程,在共同的認識基礎下,轉化成知識社群可理解的語彙,使人從中得到啟發。如此,將一個重要的佛教術語或字詞,淺顯而深入地解析清楚,達成哲學對話的目的,已可說是功德一件。
總之,佛教哲學在當今哲學界的可能貢獻,已是重要的課題之一;所謂「舊邦新命」,如何「承百代之流,而會乎當今之變」,應是未來佛教哲學共同的目標,既讓佛教哲學走向現代世界,也讓現代世界走向佛教哲學。而本書作了相當初步的嘗試,雖然有許多不足與限制,但某種程度也算是一種「拋磚引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