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學之調和佛學與科學
2020. 11.12 Thurs.
中觀學之調和佛學與科學
宗教重於情感、理想以及美好的期盼與想望,然而當今的知識學科卻強調理性、務實與求真。科學之挑戰宗教的神聖,猶如科學易於解構藝術的美感。
科學重於正確真實,但宗教(如佛教)卻談圓滿究竟,之間是否有調和的可能?
古代佛教思想家(如龍樹菩薩)即著力於「空有」之調和,不過這只是佛教思想內部的調和,現今佛教學人面對的挑戰更多、也更形嚴峻,科學理論與佛法教義間即是其一。
一如印順法師雖「同情空宗」但也主張「融會空有」,對於空有的融會,認為佛法的性空思想最有潛力、也最能勝任,如他說:「我覺得和會空有,空宗是最能負起這個責任的。即有而空,即空而有,這是怎樣的融通無礙!在這根本的特見中,一切學派的契機契理的教說,無不可以一以貫之,這有待於中觀者的不斷努力!」(《中觀今論》序)
中觀學有相當的理性態度、科學精神,但同時又保有大乘佛法的宗教情操、藝術美感(「空」境界),是以中觀得以肩負精嚴與融貫的兩面,既求真求實、也求美求善(希聖希賢),既有科學之析辨、也有宗教之神聖。
事實上,以中觀知見及中觀的思想性格來調和科學與佛學,展開科學與佛學的交流對話已早有其人,十四世達賴喇嘛是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如是徵驗了中觀學(方法)之兩重特性與涵融特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