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9日 星期一

印順佛學之國際迴響

2020. 11.4  Wed.

印順佛學之國際迴響

雖然受限於時代的因素,印順法師的外語能力是有限的,但其對於國際佛學界的論述,顯然是注意的。如其晚近諸多研究,乃藉著對漢譯佛典的掌握,進而嚐試消化及理解日本學界的觀點,即可見一斑。而且,印順法師也試著對學界的論點,提出反省或反駁。例如當歐美及日本學界,對《大智度論》作者是否為龍樹,提出質疑並作出各種討論時,晚年印順法師也以口述的方式,請昭慧法師代筆,來表達其想法,而此回應也代表了華語佛學界的一種聲音。[1]可知,印順法師雖長年過著近似歸隱的生活,以從事閱讀及寫作,但也相當關心國際佛學界的各種觀點及論述。

印順法師在世之時,其《中國禪宗史》已受到日本學界注意,經過聖嚴法師及吳老擇先生等的奔波努力,受頒正式的博士學位,以肯定其研究成果;[2]包括其《雜阿含經會編》,水野泓元也特地撰文作介紹,顯示對此作品之重視。[3]

近年來,國際學界注意到印順法師之觀點,並進而作探討的,雖然不多,但也還是有一些學者,在《中國哲學期刊》、《當代佛教》等國際學刊,介紹印順法師如來藏思想及淨土觀;儘管這些觀點,對華語佛學圈是熟悉的,但對國外學界卻可能是新鮮的。[4]此外,也有一些學位論文,以印順法師思想作為主題的研究;[5]澳洲新英格蘭大學任教的華人學者CHOONG Mun-keat(煒傑)本上也引用不少印順法師之觀點,在印順法師的研究基礎上,作進一步的論述及補充。[6]

以上大致是吾人所知的一些研究成果;而對於國際學界的迴響現況,可說是相當有限的,因此如何擴大影響、對外發聲,乃是相當重要的。尤其在國際佛學研究趨勢中,普遍重視梵、巴、藏之佛典而輕忽漢譯佛典,認為漢譯佛典不夠信實時,印順法師主要以華文佛典,發展出其對整體佛學的見解,也可說是獨樹一幟。因此,除重視、推崇國外的研究成果外,也不因妄自菲薄,而應把握漢傳佛教研究的優勢,試著形成自身佛學研究的特色及主體性,爭取國際學界之重視。 

*取自拙稿〈印順學發展芻議──印順佛學走向國際之省思〉(《玄奘佛學學報》第12期,200911月);十多年前舊作,如今看來不滿意處甚多,但也代表那時的心境與想法。


[1] 見印順法師著《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收錄於《永光集》,正聞,2004

[2] 相關過程可見聖嚴法師撰〈劃時代的博士比丘〉,收在印順法師編《法海微波》,台北:正聞,1987,頁311~318

[3] 水野泓元之〈《雜阿含經》的研究與出版〉一文,其中第三節介紹印順法師對《雜阿含經》之研究及其復原,內容論及《佛光大藏經.阿含部》及《雜阿含經論會編》;並對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一書提出相當高的評價。可見水野弘元著、許洋主譯《佛教文獻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一)》,法鼓文化出版,2003,頁469~508

[4] William Yau-nang Ng, Yin Shun’s Interpretations of The Pure Land, in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March 2007 - Vol. 34 Issue 1 Page 25-47.Scott Hurley, The doctrinal transformation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Buddhism: Master Yinshun’s interpretation of the tathagatagarbha doctrine, in Contemporary Buddhism, Vol. 5, No. 1, 2004.

[5] 如田博堯1995年所寫之博士論文 A Modern Buddhist Monk-Reformer in ChinaThe Life and Thought of Yin-Shun印順導師的生平與思想),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 San Francisco。以及Marcus Bingenheimer馬德偉),Der Mönchsgelehrte Yinshun (*1906) und seine Bedeutung für den Chinesisch-Taiwanischen Buddhismus im 20. Jahrhundert. [The Scholar Monk Yinshun 印順 – His Relev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Taiwanese Buddhism.] Heidelberg: Edition Forum (Würzburger Sinologische Schriften), 2004.

[6] The Notion of Emptiness in Early Buddhism (Singapore, 1995; second revised edition, Motilal Banarsidass, Delhi, 1999). The Fundamental Teachings of Early Buddhism: A comparative study based on the Sutranga portion of the Pali Samyutta-Nikaya and the Chinese Samyuktagama (Series: Beitrage zur Indologie Band 32; Harrassowitz Verlag, Wiesbaden, Germany, 20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