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6 Wed.
大學精神瀕臨崩壞
明年大學入學人口驟降,諸多學校將面臨招不到學生的窘境,而且因為教職難謀,不少公立大學的博士班也不能幸免;而為了維持營運,招生不佳者「寧濫勿缺」,像是買賣文憑的交易一樣,讓人慨歎良深。
我在大學教書已有八年,不管是研究所或大學部,大致遇過四類的同學:一是程度優又好學;二是程度不優卻好學;第三是程度優卻不好學;第四是程度不優又不好學。
第一類當是老師們最歡迎的學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意即在此。第二類也是我們樂見的,所謂「勤能補拙」,在學習意願和態度上值得我們的肯定。第三、四類就令人感到頭疼,他們不是為了學問自身的目的,卻是存心來混學歷的,而部份系所為求生存,只好勉為其難接受他們入學,乃至放水讓他們畢業。
一個要買文憑,一個就賣文憑,雙方互利互惠,有何不可?又何樂而不為呢?但是真正的大學,應該只為前面兩種學生而存在。
「貢獻這所大學於宇宙的精神」,已故前台大校長傅斯年曾援引十七世紀哲學家史賓諾沙(B. Spinoza)的這句話,來自勉勉人。現在一些公私立大學為求招生,雖不至於搖尾乞憐,但確實喪失了辦學的願景和理想性,少有人關心大學的含意究竟為何。
「貢獻這所大學於文憑的需求」,這是台灣大學生源短缺,供過於求,不得不的選擇。大學不再只是追求知識、培育人才,而如面臨一場飢餓遊戲存亡戰,大家皆圖謀在嚴酷的倒閉潮中存活。大學精神瀕臨崩壞,無可奈何,似也沒有辦法。
ps. 投稿聯合報民意論壇,「時不我予」,待他日另投他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