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4 Mon.
信仰中的懷疑精神
所有的宗教幾乎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前提上;同樣的,「信」是佛教修行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即是以「信」為首,大乘佛法對「信」的強調,更是不在話下。
但和多數宗教不同的是,佛陀既要弟子們對信仰堅定不移,同時也要對信仰保持懷疑,這是佛教相當重要的特色之一。
這樣的懷疑不是否定,也不是反對虔誠,而卻是一種自覺和反思。倘若一個宗教只是要人堅信,不容許任何懷疑空間,這樣的堅信又如何和盲信、迷信作區隔呢?
在佛教裡的「信」(believing),其重點在於「見」(seeing)──洞知與明瞭上。此既不是以「信」來取代「見」,也不只是一般所謂的「眼見為信」(To see is to believe.),而卻有「信」和「見」合一之意(或「信智合一」)。
如同達賴喇嘛希望一切信仰者都能種下懷疑的種子(plant seeds of doubt),提倡健康的懷疑主義(healthy skepticism);他認為愈是透過理性及開放心靈的認知、理解,愈是可堅守信仰和信心。
可知,佛教即便是重「信」,如此之「信」(Pali. saddha Skt. sraddha)並不是單純的信仰,而是由確知而生起堅定的心。這樣的「信」,含有如實知見的意涵,即佛教的「信」是見解的問題,不僅是相信的問題。
如《佛陀的啟示》表示經典上說:「比丘們啊!我所說離垢除染,是對有知見的人說的,不是對無知無見的人說的啊!」此外,佛教用「得淨法眼」(Dhamma-cakkhu)一詞,來指涉證入真理的人,也是意指如實認識、如實了解之意;這都意味著佛教的「信」,背後的關懷乃是「知」或「智」。
總之,信仰者之單純、虔敬和篤實固然是好事,但有所信的同時,亦要有所疑;這樣的「不即不離」,應當才是佛教的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