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驚"癌"記

2016. 4.29  Fri.
""
我的媽媽前些時日健檢,發現乳房有異狀,需作進一步檢查。到了花蓮慈濟醫院複檢,又意外發現腋下有不明腫塊,如葡萄串般的淋巴結,最大有三公分之寬,醫生當場建議開刀作切片,以分辨是什麼樣的腫塊,看究竟是發炎感染引起,還是惡性腫瘤所致,於是前天住院昨天手術,並請病理科儘速化驗讓我們今天能知道結果。

昨天動完刀後,主治醫師巡房表示:綜合過去的經驗判斷,這樣長串又大顆的淋巴結瘤,多半不是好事,恐要有心理準備,還說明後續可能的檢查與治療過程。

我聽了之後心理頗為沈重,也可以感受到母親的焦慮,昨天在一旁不斷鼓勵她、安慰她,教她「觀呼吸」法門,不時引導她作正向思維。

今天一早住院醫師查房,媽媽問起病況,住院醫師也認為惡性腫瘤(癌症)機率頗高,媽媽的心情可說down到谷底。今早我上完兩節課後,帶著母親和妻小,到花蓮海洋深層水園區散心,不時陪伴她和開導她。

看到她意志消沈,滿是不安和驚恐,我不捨外也感到相當難過,可預知未來「抗癌」路途之艱鉅。也不斷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如何讓她不因「身苦」而復加「心苦」,讓整個療程能更加順利。

就這樣一整天心思盤懸在此,全家人也都忐忑不安,不時來電詢問化驗結果。直到下午五點左右,我走到病房外等待,主治醫師終於來了,我看到他帶著笑容跟我揮手說「好消息」,說化驗的結果是發炎,不是惡性腫瘤,要我們放心。

聽到這個消息,心中一顆大石頭瞬間落地,整個人快飛起來似的,比中頭彩還高興。我一方面向醫生深深致謝,聽他解釋病情,一方面也趕緊向家人通報這個「好消息」。

出院後,媽媽傳一個簡訊給家庭成員,內容如下:謝謝家人們陪我渡過這三天的煎熬,虛驚一埸!菩薩保佑,讓我有如重生的感覺,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貴及家人的凝聚力!

誠然,疾病令人煎熬,疾病後的重生令人喜悅,人也總是在歷經病苦磨難後,才更加知道生命與親情的可貴。

雖然癌症沒有找上門,媽媽說她仍會用「抗癌」的心態來過生活,策勵自己把這幾天聽到看到的「正能量」,運用在往後的日子裡。如果真能這樣,這連日來的懸念折磨,可說是不虛此……
出院前開心(放心)合影

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龍泉範式」

2016. 4.24  Sun.
「龍泉範式」
所上同學寄來北京龍泉寺的簡介,寺裡高素質的僧眾令人眼睛為之一亮。他們不只師出名校,學歷亮眼,在專業、見識、談吐、氣質、儀表等各方面表現上,都讓人印象深刻。

就世俗的標準,以他們的資質條件,要追求人世間榮華富貴並不困難,然而他們都放棄了(應該說超越了)。這讓我想起星雲大師的一句話:出家人的生活是空無的生活;空無的生活,就是最美好的生活。

突想到,北京龍泉寺和花蓮靜思精舍有不少相似點:一主事者都是以「身教」為範,學誠大和尚猶如證嚴上人之以德領眾,高道德的人格操守,唯吾德馨,自會吸引一群優質弟子跟隨。二寺裡也力行「一日不作,一力不食」的百丈精神。三食衣住行自給自足,儘量不假他人之手,如自種蔬菜、自建樓房等,過著自食其力、刻苦耐勞的修道生活。四廣招志工協同參與各項活動,一方面協助寺院發展,另一方面共修佛法。五作息暨生活步調相仿,如都是三點多起床打板,四點多早課,之後早齋、出坡等,晚上打板止靜時間也接近。

但進一步想,「龍泉範式」和「靜思家風」還是有所不同,如龍泉寺以佛教文化志業為主,收集歷朝經藏古籍重作校訂出版等,以及重於佛法的修持及傳播,而靜思精舍以慈善起家並以慈善聞名於世。

人才的吸收、培養是一個宗教成敗的關鍵,看到龍泉寺一群優質出家人,似乎看到中國佛教從衰到興的曙光,這是令人振奮之事,相信也是以復興中國佛教為畢生職志的太虛大師、印順導師等所殷切期盼的。

嚴懲詐騙

2016. 4.23  Sat.
嚴懲詐騙
台灣詐騙集團猖獗,不只在國內,也到世界各地行騙,因此而聞名國際。有報導說ROC(中華民國)已成為Republic of Cheating/ Conmen。「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之說,如人」成了「騙人」(只不過是最醜的景緻)。

在犯罪行為中,偷比搶高段,騙又比偷高明;偷與騙都要花些心思動點頭腦,而不是靠蠻力來取勝,如此詐騙手法需要不斷翻新,其「專業」的程度已讓人瞠目結舌。

台灣騙子多,除了是法律懲戒效果不佳,刑期過輕外,我想或也和台灣人的良善有關。如前所述,「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正因人民和睦敦厚,也因此容易拐騙,使得詐騙成了一盛行的行業。

幾乎在台灣每個人都有接過詐騙電話,我也不例外。一旦我知道是詐騙,我通常會當場揭穿,並曉以大義,嚴正告訴他們欺騙是不對的,歹徒被識破後自知理虧,也立刻掛下電話;而我要是盛氣難消,有時還會打電話報警。

看到新聞中被害人畢生積蓄被騙得精光,欲哭無淚,甚是可憐;而這樣的被害者不限於台灣,還擴及海外(特別是大陸)。我們的政府相關單位應拿出辦法來,一方面免除詐騙之島惡名,一方面也讓受害的人可拿回辛苦掙得的血汗錢,不再讓無辜善良的老百姓平白受害。

相關報導  詐騙集團 首腦來自台灣

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

文化差異?!

2016. 4.22  Fri.
文化差異?!
鄭捷前年北捷暴行,最高法院判處死刑定讞。雖然這是可預料的結果,但是否他伏法後,正義得以伸張,被害者家屬忿恨可以消弭,仍有待觀察。

恰好今天也看到一則新聞,五年前狠奪77條人命的挪威殺人魔布列維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不滿一人獨囚,向法院控訴監獄侵犯他的人權,而且竟成功勝訴,政府還必須幫他付約131萬台幣的官司費用。

鄭捷殺死四個人,22人輕重傷,被判四個死刑;而挪威激進份子任意掃射77個人死亡,151人輕重傷,最後僅被判處21年有期徒刑(而這已是挪威最重的判刑)。同樣是無差別隨機殺人,兩相對照下,挪威重人權及廢死的堅持,讓人印象深刻,但相信也讓許多台灣人感到匪夷所思。

報上說,布列維克關在監獄單人房,好比渡假一樣,雖是單獨囚禁,但生活空間寬敞,享有臥房、書房和健身房,也還有電視、電動、DVD和報紙可供觀賞,但他仍不滿意,認為被嚴重侵害,不覺得其他人能像他一樣活到現在。

這布列維克也太誇張了,乃至於過分,殺了77人至今沒有悔意,還大言不慚在監獄予取予求,更令人不解的是挪威法官滿其所願,以人權之保障判他勝訴,無怪乎有些受害者以太過荒唐批之。

當他不在乎別人的人權,以不人道的方式對待他人,而至殺害他人,部份挪威人依然堅持要以人道相待。這樣的人權至上,讓人感到崇高偉大,可敬可佩,但換個角度想,似乎又顯得天真荒謬;對比於台灣民情可說是天差地別,難道這就是文化差異嗎?

引以為戒

2016. 4.21  Thurs.
引以為戒
這兩天看到「浩鼎案」甚囂塵上,中研院院長從倍受尊崇的學術領袖,頓時成了千夫所指的犯罪嫌疑人。

檢調機關漏夜偵查,把翁院長從背信罪轉為貪污罪之被告。看他滿臉倦容,身心疲憊的模樣,我看了頗感心疼不忍,未來漫漫訴訟之路,他所面臨的挑戰還只是開始。

生技研究暨產業是極具發展前景的,也正因為名利之所在,故也是紛擾之所在。面對龐大資金的進出,稍有不慎就陷自己或別人於不義。

我願相信翁院長的為人,就像他的朋友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所說,他不是貪財之人,如果他真的愛錢,他可以拿得太多了,但他都放棄。所以棄大錢、貪小錢實在沒這個必要,只不過在一些小細節中,我相信是「姑且為之」的心態鑄成大錯。

蘇軾<赤壁賦>中說: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人生有許多誘惑,一旦「以惡小而為之」,該堅守的原則沒有守住,錯誤就不可避免;一如翁院長自己所說,此事只因他的思慮不夠周全。

不只不取任何一毫不屬於自己所有,相對的任何自己所有,雖取而願施,也就是不只拿自己所應拿的,這些應拿的也要樂於給予、樂於與人分享。

但必須記住,這社會是很現實的,一旦你犯錯,不管過去你對這個社會、人類有多大貢獻,還是得承擔起犯錯的代價。即便你過去樂善好施,所捐的錢遠多於貪污所得,但這「不法所得」終還是把你重重摔下,乃至讓你萬劫不復。

人生處處是陷阱,往往爬得愈高就會摔得愈重、愈痛,而如果一個知識人都難過名、利、權、色等關卡,一般人更不用說。希望浩鼎案可以給所有作學問的人一些啟示,包括我自己在內。

相關文章  給學者的警惕

用中國心讀中國哲學

2016. 4.20  Wed.
用中國心讀中國哲學
有報導指出哈佛大學一門中國哲學的課程受到西方學子熱烈歡迎。我想,這一現象可以理解,畢竟中國文化底蘊深厚,諸多洞見值得現代人參照,雖然亦有一些不合時宜之處。

這一股中國哲學熱,是否能引為風潮,仍待後續觀察。大概是國外月亮比較圓,或者遠來和尚會唸經的心理作祟,對於「異國情調」總是新鮮多於認同,或許過一陣子就退燒了。

記得大學時期上中國哲學史課程時,有一位老師表示要「用中國心讀中國哲學」。這句話一直烙印我心,即要回到中國文化脈絡,依其特定背景(包括民族性格),來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相對的,若用西方人慣於懷疑、分析、論證和批判的角度,來解讀國人思想,那可能會有不相應的理解。

最近讀漢學家陳漢生(Chad Hansen)所寫早期中國哲學思想,一方面讚嘆其鞭辟入裡的論理解析(結合分析哲學的觀念方法),一方面也感到格格不入,覺得那未必符於中國古人的原始見解,某種角度可說是「以洋人心讀中國哲學」。

中國哲學要走向世界,還需要一番義理詮釋與建構的過程,我也認同多元詮解的路徑,相信生動的重建會使中國哲學受到更大歡迎,否則僅是教條式的宣講,將令人感到索然無味,甚至引起反彈,只不過「用中國心讀中國哲學」應該仍是重要的。

「用中國心讀中國哲學」,一方面慶幸自己具備某種程度的「中國心」,至少我識得漢字,可以悠遊在傳統國學的哲理智慧中;但另一方面覺得中國哲學發展也可能因此而受限,畢竟「中國心」只限於認同漢文化的人可以擁有,未必足以成為普世性的價值,甚至漢人自己批判漢語哲學亦所在多有。

所以「中國心讀中國哲學」此立場之利弊如何,仍待我們的評估和檢視,在此暫不妄下斷語。

一門深入

2016. 4.19  Tues
一門深入
作一個學者要讀很多書,但一個幸福的人生,所需的知識其實不多;相對的,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沒讀什麼書,甚至不識字,但仍過著自在快活的日子。

可知人只要抱持一個單純信念,為這樣的信念而活,人生就足以美好。

換言之,理論知識可以很多、很廣,甚至可以博雜,但用來指引生活的信念當力求「簡單」,此等信念包括感恩、知足、信心、樂觀、慈悲、活在當下等,能時時刻刻、無時無刻以此心思過活。 

除了信念外,用以追求快樂的實踐方法也需以「精純」為原則,如此才不會治絲益棼

試想,諸多方法一次都來,全都想體驗,自己未受益前已先被擾亂;除非我們能循序漸進,按部就班來,熟悉各個方法而能運用自如,否則還是單一純淨的好,其中「觀呼吸」法門即是最便捷的方法。

可知,人生幸福之道不很困難,只要擁有簡單的信念和精純的修煉方法即可;而這些信念和方法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在於經常練習、深入的練習,並以一個簡單的信念和方法來貫穿其它的信念、方法,我想這應是佛教「一門深入」的要義。

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

心不在焉的代價

2016-04-18 Mon.
心不在焉的代價
「錐麓古道」是太魯閣的史蹟保存區,四年多前我和內人也曾走過一小段。此斷崖步道地勢高聳,居高臨下,壯麗景緻盡收眼前。

據說這是古代原住民來往部落間的簡易步道,路面極其狹窄僅有八十公分左右,一不小心錯走一步即落萬丈深淵,所以記得我們當時戰戰兢兢地走著,相互提醒絲毫不敢大意。

昨天新聞報導有人失足墜崖。據目擊者指出,失足者恐是為閃過突起岩壁,不慎失足滑落步道邊側而墜崖。依我個人判斷,他有可能「心不在焉」,心理還想著其它事情,「失神」走在這險境上,不夠全然專注,以至於突遇狀況,再回神已不及反應了。

這讓我想起「活在眼前一瞬」的重要;我自己也常想起事情來就「渾然忘我」,經常眼不見色、耳不聽聲,食而不知其味。然而,很多意外事故的發生都在瞬間,佛教正念覺知於當下的修煉,不能不說是重要的。

禪門現象學

2016-04-17 Sun.
 禪門現象學
昨天到力行禪寺分院北投普濟寺講課。先前我得知這是一個古蹟,興建於日據時代,內心頗為嚮往。果然到了這個地方,雖然空間不大,但是環境清幽,距離新北投捷運站很近,不過一到寺裡,即刻阻絕大台北的塵囂。

上完課後,我們到附近走走。這裡在地熱谷旁,附近也有不少景點,如法鼓山中華佛教文化館、北投圖書館、北投公園露天溫泉、溫泉博物館、于右任故居,還有大小不一的公園等。因為是風景區,所以周遭溫泉旅館林立,溫泉水沿著步道潺潺流動,熱騰騰的泉水入夜時還可以看到冒煙,確實是個好地方。

普濟寺住持如目法師據他母親告知,他從小就與眾不同,年少懷抱出塵之志,所以即便考上好大學仍舊放棄而選讀佛學院,去年方以最短時間(兩年)取得空大學士學位。他長年跟隨慧門禪師修行,對看話參禪已有一番體會。

他向我提到,學者談禪卻缺乏實修體驗,不免有隔靴搔癢之感。由於不同意學界空談而沒有經驗基礎的學風,他有意結合他的禪修體驗,以學術方式重新建構禪學系統。

我知道後鼓勵他勇往直前。一方面禪法適應時代需要新的呈顯方式,讓背後理路暨轉運機制更清晰、更有脈絡可循,另一方面學術界需要不同聲音和刺激;事實上,以第一人稱現象學(phenomenological)之進路,結合實修體驗來從事研究,漸漸也成為一種重要路數。

禪宗雖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強調「以心印心」,但若始終做多說少,遇到外界誤解或者不友善批判,也只能「啞口無言」。亦即,思想論述若無法進一步延展,相關專業的話語權取決於人卻非操之在己,只好被迫邊緣化,甚為可惜。

近年來我在慈濟任教,遇到有心想從事研究工作的慈濟人,亦也是心存鼓勵,認為能力條件各方面若許可,就放膽嘗試,所以如目法師起心動念想在解門上更上層樓,我自也是樂觀其成,期許「禪門現象學」的現代開創。

普濟寺正門(取自力行禪寺官網)
寺內一景(取自力行禪寺官網)

學力勝於學歷

2016-04-16 Sat.
學力勝於學歷
昨天到玄奘大學宗教所參加悟殷法師碩士論文口考,引發我一些感想。悟殷法師研究「部派佛教」多年,也深入探討印順法師思想,已出版多本專著,對佛學義理的掌握可說卓然有成,我自己也曾請教她一些問題;而今我作口試委員,高興之餘也覺得愧不敢當。

在佛教界,默默研修佛法的人為數不少,他們不在乎世俗上的名利,只是純粹對佛法智慧的嚮往。因為沒有高學歷以及正式教職,所以不會有科技部或教育部等研究補助或奬勵,最多只是寺院暨信眾護持,自得其樂在佛法大海中。

此外,他們的論述方式未必全然符於學術形式,方法和技巧上也尚待琢磨,但法義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比所謂佛教學者有過之而無不及,悟殷法師即是一例,包括以因明學研究著稱的水月法師、深研阿含佛典的楊郁文、莊春江等居士大德等,亦也是其例,在佛教界確實有不少這樣的人。

事實上,不只是佛教界,各行各業都有這樣的人,像民間書院講習四書五經等典籍,以及坊間從事推拿、整骨、針炙等傳統醫療等,他們沒有正規文憑或專業證照,不是在體制之內,但有時比專業還要專業,但由於形式上不符,就只能遊走於邊緣角落。

所幸佛法不是僅給人作學術研究的,而是給人生命安頓,因此即便得不到世俗上的利益,但是我相信他們內心是踏實、平靜的,在長遠看來,這樣的生命安頓所得到的益處遠勝於學術上的成就,畢竟佛學暨人文學研究若少了真切的身心體驗,大概只能停留在皮肉層次,而觸碰不到核心精髓。

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花蓮也淪限?!

2016-04-15 Fri.
花蓮也淪限?!
今天新聞報導,環保署今年初統計,台灣西半部、宜蘭和三個離島過去三年細懸浮微粒(PM2.5)平均值皆超標,將被列入「空污」三級防制區,全台平地只剩下花蓮、台東兩塊淨土。但近日環保署精算發現連花蓮也在淪陷邊緣,全台僅剩台東一塊淨土。

但是花蓮縣政府認為這是特殊天候所造成,向環保署爭取不列入防制區,希望繼續保有好山、好水、好空氣的美名。

住在花蓮的我,看到這則新聞心有戚戚焉,一方面花蓮的空氣比起九年前我初到之時,確實已不復從前,逐漸惡化當中,另一方面我還是希望花蓮繼續保有「淨土」、「後花園」等聲譽,不被列入空污之城的行列中。

如報導所說,花蓮空氣品質變糟和產業面、觀光面等因素有關,如陸客湧入,遊覽車等交通廢氣排放增加,加上境外濁氣傳輸都影響花蓮的空氣狀態。

如果花蓮也淪限,這個地方已不像過去那樣美好,全台僅剩台東可大口、暢快呼吸;但換個角度想,如果連花蓮都淪限,其它縣市更不用說,惡化程度只有更甚而無不及。

「空污」是我們的「共業」,希望我們能調整生活習慣,政府及相關單位亦能提出有效辦法,共同來改變和改善!


風光依舊(攝於蘇花公路)
風光依舊(攝於蘇花公路)

空氣已非 (攝於七星潭)

兩種批評

2016. 4. 14  Thurs.
兩種批評
每個人都希望被肯定,而不喜被批評,但批評有兩種,一種是善意、另一種是惡意。對於善意的,我們當虛心接受,有過則改;對於惡意的,不需多作理會,只需一笑置之。

善意的批評是對你有期望,所謂「愛之深責之切」、「恨鐵不成鋼」即是,指出你的缺失,希望你變得更好。而惡意的批評只是想打壓你、封殺你,不給你機會,看能不能就此消失或出局。

去年這個時候「消慈」引爆全台,在有心人士炒作下,幾乎每天都在媒體狂燒蔓延。其中惡意不在少數,但卻仍有不少善意批評;只不過當聲浪排山倒海而來,一時之間不及反應,有時連善意也淹沒在惡意中,凡批評都是不對不好的。

每個人都要有被批評的雅量,這對自己是一種鞭策,畢竟孰能無過呢?尤其面對善意評論,我們有必要虛心傾聽,如此才能使自己進步。

然而,每個人的眼睛都是往外看,卻很少從自己身上找問題,都會批判別人,而鮮少自我批判。相對的,「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其實批評別人的同時,有時我們自己的問題反而更大。

不輕易去批評別人,反而樂於接受別人批評,這是一種德性,也是我們可以培養的人格特質。

神秘之失

2016. 4. 13  Wed.
神秘之失
印順法師在《印度之佛教》書末最後一句說道:「嗟乎!過去之印度佛教已矣,今流行於黃族間之佛教又如何?殷鑒不遠,勿謂圓融神秘而可以住持正法也!──認為佛教在印度滅亡,「梵化」是其中因素,致使唯心思想過度發達、神秘主義盛行等,以此借古諷今,希望中國(或漢傳)佛教別步入印度佛教後塵。

十三世紀印度佛教滅亡,這是歷史事實,然其中問題盤根錯節,不同教派有不同解釋,例如藏傳佛教未必同意「梵化」導致佛教滅亡,反而認定是為延續佛教命脈作最後努力。

佛教興衰此一複雜的歷史問題不是這篇短文所要討論,只是想表達對神秘信仰的保留態度。

在宗教領域中,常有些人喜歡故弄玄虛,故作神秘。或許我是一個簡單的人,凡事力求直白透明,因此神秘兮兮的論調和我並不相應,最多只會感到好奇,卻不會著迷,更不會因此而信仰之、追隨之,認為理性還是佛教可貴之處。

印順法師說「知見純正,行持平實」,「人間佛教」的特色即在於人文、人性和人本路線,台灣的「人間佛教」團體如慈濟、佛光山、法鼓山等大都依循此一風格,值得我們的肯定。

神通廣大(或者裝神弄鬼)固然令人目眩神迷,但純正、平實更是一種高尚價值。猶如與其追求奢華生活,不如復歸平淡簡樸的日子,信仰也是如此;真正的正信宗教是要人堂堂正正、踏踏實實做人做事,而不是沈迷於怪力亂神之中。

當下力量

2016. 4. 12  Tues.
當下力量
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十多年前出版《當下的力量》(The Power of Now: A Guide to Spiritual Enlightenment)一書,短時間造成轟動,曾長踞《紐約時報》書籍排行榜第一名,全球超過33種不同語文的翻譯。

這和佛教「活在當下」,可說是以不同語彙表達相似觀念。事實上,回歸當下即是回到內在;回到內在,如同先前<內尋與外求>一文所說,而這樣的向內探尋(turn our mind in inward),亦也是回歸當下(dwell in the present moment),乃至是「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一瞬」(李元松語),都可視為「回心轉意」的內尋過程。

內尋的特點是活在當下,此幾乎是修行的共同觀念,如兩千多年前佛陀所闡揚的「念住」(satipatthāna)法門重點也在於此,如一行禪師推廣的「正念」(mindfulness),以及歐美所興起的「正念禪」亦是,包括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所說的「無選擇的覺知」(choiceless awareness)也是,即在每個生活的片刻保持全然的覺知。

人之所以煩惱,不是懊悔過去,就是擔憂未來,以至於失念於當下;相對的,擺脫憂悔的方法之一,就是把心拉回來,念住當下。如果我們能記得這個原則,相信幸福感能提昇,生活的品質也會有所改善。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不吃拉倒

2016. 4. 11  Mon.
不吃拉倒
現在小女吃東西時而會百般抗拒,如果是我餵的話,不吃就拉倒,通常不會強迫她吃。

一般認為三餐要定時定量,小孩要多吃才會長得高、長得快,但我未必全然認同。除非是刻意挑食、偏食,我想小孩訴諸生理本能的直覺反應是最真實的,不餓或不需要,就毋須刻意強迫。

或許我是受到辟穀斷食的書影響,認為人需要吃三餐是自古以來錯誤的程式設定,所養成的「壞習慣」;如今提倡少食、不食,就是要重新調整及改變這樣的設定。

中醫有一句話說:「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飢與寒」,認為小孩適度的保持飢餓,腹中空虛不囤積食物,反而是健康的,而且天氣寒冷也不一定要穿厚重衣服,鍛煉小孩耐寒力,反能使之氣血旺盛。

可知小孩固然需要保護,怕她挨餓受凍,但也不需要過度保護,上述中醫觀點可為佐證。

事實上,不只是小孩,大人亦復如此;所謂「飽暖思淫欲」,人若吃得太飽、睡得太暖,在欲望的滿足中失去警覺性,便蠢蠢欲動想做壞事;當然太餓太冷也不行,所謂「飢寒起盜心」即是。可知不飽不飢、不暖不寒之「中道」生活,才是最健康的生活。


小鬼 !食物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