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8. 24 Wed.
有德之國
歐洲之行進入尾聲,明天將啟程返回台灣。由於是倒數第二天,沒有安排遠程活動,只是再到慕尼黑老城中心走逛,也算是「舊地重遊」,當然還去了一些新景點,例如皇家釀酒屋(Staatliches
Hofbräuhaus (HB))──慕尼黑著名啤酒屋,並小酌啤酒用了晚餐。
歐洲歷史文化悠久,有太多地方值得細細品味,光是慕尼黑一地已是目不暇給,但我們都只能草草看過,無法深究背後的豐富歷史和文化意蘊;其它的如音樂、哲學、藝術、科技等,更只能「存而不論」,除非長時間居住在這個城市,並積極參與相關活動。
有人說:在歐美等先進國家住久了,台灣再也住不下去了。我約略能體會這句話的意涵,這幾天歐洲所見所聞,「見賢而內自省」,知道自己家鄉的不足,這雖不能說是落後,但卻存在許多局限,尚待我們急起直追。
德國從二戰戰敗後幾經動盪、民生凋敝,政治上的爭鬥致使東西德分治,但他們復甦之快、團結之迅速,乃亞洲國家難以想像的。
事實上,德國令人尊敬的不只是悠久的歷史和經濟實力,而是更深一層的文明素養,乃至於人道精神。華人所說「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我們自己未必做到,但德國人卻做到了,如以開闊胸襟接納中東流離失所的難民,傾力協助他們可能的需求。
今年五月份新聞報導,德國將花費936億歐元(約台幣3.4兆元)的預算,來照顧這些家破人亡的難民,除了安置他們,也提供教育及專長訓練等,讓他們適應新環境、展開新生活。
即便德國內部雜音不斷,有諸多猶疑和不確定,但在「義」、「利」之間,他們在大方向上選擇了前者,這不得不讓人由衷佩服(雖然在公義的背後多少仍有私利權衡)。
這幾天在慕尼黑街頭上,可以看到不少身著伊斯蘭傳統服裝的婦人,我不知道他們是否是尋求庇護的「難民」,但我從他們身上看得到尊嚴和自信。相對於此,在奧地利熱門景點(如薩爾斯堡),我卻看到同樣衣著的婦人在街道上行乞,她們拿著家人照片無助哀求著,兩相對照,我想應是德國政府落實安置計劃使然,讓難民不致於流落街頭。以此觀之,「德國」果當國如其名,乃有德之國也。
太虛大師赴歐洲遊化後曾說:「歐洲今富聖人之才而缺聖人之道,吾人今有聖人之道而乏聖人之才。有道乏才,則不足證其道;富才缺道,則不足以盡其才。得聖人之才以授聖人之道,是為吾至歐講佛學之總意趣。」
誠然,歐洲之進步在於人才輩出,因為人才而帶來進歩,也因為進步所以吸引人才,如此良性循環著;但令太虛大師感歎的是,他們獨有聖人之才而沒有聖人之道。然而,這樣地靈人傑、各方面進步的社會,還需要聖人之道(暨佛法)嗎?或者,需要什麼樣的聖人之道呢?──關心佛教發展暨現代化的我,仍待往後更深的思維探索。
重遊瑪利亞廣場(Marienplatz)
皇家釀酒屋(Staatliches
Hofbräuhaus (HB))
酒屋內的音樂演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