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12.3 Thurs.
唯心思想之「方便」特質──重於修定
印順法師判大乘思想有三個系統──性空唯名、虛妄唯識及真常唯心,其中性空唯名承接阿含、般若、中觀之「緣起性空」的法義,印順法師認為這才是了義的佛法,虛妄唯識及真常唯心並不是直承、直述「緣起性空」,而多少帶有方便的教化,當中的真常心系更是如此;如印順法師在《寶積經講記》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性,眾生即佛,以心性本淨為成佛因,啟發向上向善的菩提心,乃是「為人生善悉檀」。[1]
依印順法師之見,「為人生善悉檀」乃在於「滿足希求」,有別於「第一義悉檀」之「顯揚真義」,因此真常唯心思想未必是究竟的了義說,[2]不是以慧學之正覺為主。關於真常唯心思想之「方便性」特質,印順法師認為主要為「重信」和「重定」兩個面向。
在「重定」之方便,印順法師指出,一般人依信仰而領會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的義理,但此唯心的觀點也是從瑜伽者修心、修定而來,所以真常心系有著重信而更重定的發展傾向。[3]
印順法師在〈修定──修心與唯心‧秘密乘〉表示,佛弟子修定/修心,從禪定的光明經驗中,引出了「心性本淨」、「唯心所作」(或「唯識所現」)的思想;認為以現實緣起為依止而明染淨的,即重於「般若」;以形而上的真心為依止而明染淨的,則重於「禪定」。[4]因此由修定、修心的禪定經驗中而開展出唯心思想,這是印順法師著作中強調的觀點。[5]但印順法師也表示,從定境而來的如來藏與自性清淨心的肯認,以如來藏而專從禪定趨入之,此禪定功力雖深,卻難以言解脫也,[6]但與重信的假想觀之不得解脫一樣。因此,如來藏說也牽涉到修證解脫上的問題,即印順法師認為如來藏教法為不了義教,未必能直捷和涅槃解脫相應,而指出佛教不共之特質,乃在於「緣起」的悟入。
從真常、唯心而來的重定傾向,到了後期的秘密大乘佛教更是大為發展,處處說入出三摩地,乃至以「禪那佛」表示佛德的究竟;而密乘行者此一重定的傾向,也與早期佛法以慧覺為主有所不同。[7]也由於後期大乘重於修心、修定的宗教體驗,依濃厚的真常唯心的信仰思想,將佛法帶入神秘化的傾向,甚而走向梵化的危機,這即是印順法師擔憂之所在。
取自「唯心思想帶來晚近中國佛教之衰微嗎?」刊於《臺灣宗教研究》第10卷,第2期,2011年。
[1]《寶積經講記》 ( Y 2p277)
[2] 《華雨集第四冊》( Y 28p30)
[3] 印順法師在〈修定──修心與唯心‧秘密乘〉(收於《華雨集第三冊》)說:「如來藏,一般人是依信而知的;自性清淨心──心性本淨,唯心,唯識,都從瑜伽者的「修心」(定)而來,所以「真常唯心論」,有重信而更重定的傾向。」( Y 27p185 )
[4] 《華雨集第三冊》說:「修定──修心而開展出唯心說,唯心說重於禪定的修驗,可說是非常合適的。總結的說,以現實緣起為依止而明染淨的,重於般若;以形而上的真心為依止而明染淨的,重於禪定。」( Y 27p194 )
[5] 如《無諍之辯》也說:「特別是深入靜定(定學即心學),心力增強而有自在無礙的經驗,每不自覺的落於唯心論。」( Y 20p52)
[6] 印順法師給開印法師的信中提到:「如來藏與自性清淨心,從定境而來,為後期大乘之重要論題。如了解如來藏為無我之如來藏,知如來藏乃真如、空性等異名,則依緣起以解悟如如、空性,即能趣入究竟解脫之道。如以如來藏為了義,專從禪定以趨入之,(如來藏出於信心與理想,非聞思修慧之境)則以印所解,雖禪定功深,難以言解脫也。」http://www.fuyan.org.tw/fmo/fmo2_60.htm
[7] 《華雨集第三冊》( Y 27p2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