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3日 星期日

唯心思想之「方便」特質──重信之假想

2020. 12.4  Fri.

唯心思想之「方便」特質──重信之假想

  佛法有了義、不了義之別,即方便、真實(究竟)或權、實二教之分,而在修持的觀想中,也有勝義的真實觀和世俗的假想觀(或稱「勝解觀」)的不同;真實觀重的是理智的如實觀照,而假想觀所重為信仰、信心和想像。意即,假想觀以想像的方式在心中作觀想,來強化信念、增進力量,乃至於建立信仰;相對於此,真實觀即是著重經驗事實而成的信仰,重視如實現象的認識而真常唯心思想所認為的如來藏本性是常住清淨的,此一觀點未必是客觀事實的描述,並非是一事實論斷,多少帶有價值規範或理想追求的面向,[1]猶如對「上帝存在」的信仰一樣,憑藉的主要是情感和信心。

  換言之,心性本身是什麼,以及人們把心性理解成什麼,是兩個不同的問題,而「心性本淨」此命題陳述之背後,實有濃厚的價值導向;即藉由心性染淨觀點的提出,以完成道德或宗教理想的目的,追求完美人格(即「成聖」)。因此,「心性本淨」未必在於「是什麼」的事實論究,未必能藉經驗或邏輯的檢證來加以證實,正誤也難以由理論理性來確立,而成為一種信仰實踐或實現價值的預設。

  因此,自心作佛、心性本淨乃是一種假想觀,而這種假想觀,乃是適應不同根器的人而發展起來,可視為是「信行人」與「法行人」在佛教修行上的不同傾向,也可說是某種權巧方便的運用。而佛法中假想觀的修持,在佛教傳統裡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即透過內心的投射及想像,來安定自己的身心。如在初期佛法中,即透過「不淨觀」的假想,如作青瘀想、膿爛想、白骨想等,以對治淫欲和貪愛。而除了助於轉化欲望的假想觀外,另有強化信心的觀想,如念佛法門之念佛的身相與功德,此從觀佛相及佛德入手的,亦是一種假想觀。

  但印順法師指出,假想觀的修持是不能達到究竟解脫的;雖然如此,對於煩惱的對治,如心力強化或愛欲轉化等,皆有其良效。[2]只不過必須善加運用,否則假想觀成為「妄想見」,或者落入某種「常見」。[3]

  總之,假想觀重於理想式、想像式和情感式的信仰實踐面向,未必直從五蘊身心作如實觀照,見真實而得解脫,因此印順法師評為一方便法門,但卻無損此法門作為整體佛法中重要的一部份,只不過要避免流弊的產生。

 

取自「唯心思想帶來晚近中國佛教之衰微嗎?」刊於《臺灣宗教研究》102期,2011年。


[1] 當我們說「心性本淨」,這樣的語句未必是客觀事實的描述,如說雪是白的、草是綠的等語句,而是帶有價值抉擇的層面,著重信念的強化以促進價值的實現。

[2] 如印順法師說:「勝解的假想觀,是不能得究竟解脫的,但也有對治煩惱,斷除(部分)煩惱,增強心力的作用,所以釋尊應用某些方便來教導弟子。( Y 38p73)

[3] 如印順法師在《勝鬘經講記》說:「唯心論者,執有精神的常住;他們以為眼等諸根壞了,心是相續常住而不斷的。不知道心──意識是剎那剎那生滅的相續,如火焰一樣,流水一樣,是前後相續不斷的,但並不是常住。於心相續所起的常見,也是由於「妄想見」而生起的。 ( Y 3p231~232 )又說:「以常住不生滅為所依,即真常唯心論的特色!( Y 3p246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