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3日 星期日

唯心思想之偏頗發展──偏定而趨向老年心境

2020. 12.5  Sat.

唯心思想之偏頗發展──偏定而趨向老年心境

印順法師認為佛典中的真常唯心的思想仍是佛法,也認為其是藥而不是毒,只不過是著重於方便施設,一旦過度偏重此層面,易於帶來佛教發展上的困境,就好比藥服過多、過重,治病反成了致命。

  印順法師曾把印度佛教的興起、發展、衰落而滅亡,比喻為人的一生自童真、少壯而衰老。童真充滿活力是可稱讚的,但童真而進入壯年,則更佳;壯年而不知珍惜,轉眼就衰老了。老年經驗多,知識豐富,雖代表成熟,但也表示接近死亡。而在這諸行無常的佛法變遷中,印順法師推重代表少壯時期的佛教信仰,即「佛法」與「初期大乘佛法」,認為此階段唯心論是少有的。而一旦由壯年而入老年,內心日顯空虛,易於偏重神教信仰,思想也接近唯心論,且更多為自己著想;印度後期佛教與秘密大乘,即契合於老年心態,因此印順法師在抉擇之下,反倒推重人間的佛陀和佛法。[1]

  換言之,印順法師重於大乘菩薩精神的提振,認為真常唯心思想較缺乏活力、行動力、反省力和批判力,不足為慈悲利他行的根基,難以作為大乘菩薩行持的依據。[2]中國佛教傳統之重玄理、境界和神秘經驗等,也都和唯心思想有關,與真正的菩薩行遠離,而此一結果易導致佛教的衰退,此從佛教在印度滅亡的事實可以得知。[3]

  總之,就印順法師觀點而言,如來藏說乃與老年心境相應,直接或間接導致佛教之衰弱;若要復興中國佛教,不免要適度抉擇真常心系之法義,多著眼於緣起、空正見,進而推動中期的少壯青年的佛教。[4]

 

取自「唯心思想帶來晚近中國佛教之衰微嗎?」刊於《臺灣宗教研究》102期,2011年。


[1] 《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 Y 28p44~47 ) 印順法師在《佛在人間》也說:「中國佛教,一向重玄理、重證悟、重(死後)往生,與老年的心境特別契合。尤其是唐、宋以後,山林氣息格外濃厚。( Y 14p113)

[2] 相似觀點,印順法師在《無諍之辯》表示:「這種思想及體驗,大抵是唯心的、內向的、重靜的,漠視一切而專於內求自我或真心的。( Y 20p50 ) 《印度之佛教》也說:「而擬議聖境之圓融論者,忘其自身為凡愚,不於悲心利他中求之,乃欲於「唯心」「他力」「神秘」「欲樂」中求之。( Y 33p331 )

[3]  如印順法師在《印度之佛教》最後即說:「佛教有諺云:「方便出下流」,吾於佛教之梵化,有同感也。嗟乎!過去之印度佛教已矣,今流行於黃族間之佛教又如何?殷鑒不遠,勿謂圓融神秘而可以住持正法也!( Y 33p332)

[4] 《華雨集第四冊》:「現階段的中國佛教,不但理論是後期的大乘,唯心的、他力的、速成的行踐,也都是後期佛教的本色。我們如果要復興中國佛教,使佛教的救世成為現實,非推動中期的少壯青年的佛教不可。( Y 28p110~111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