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 星期六

真常唯心未必使佛教走向衰頹 之二

2020. 12.12  Sat.

真常唯心未必使佛教走向衰頹      之二

就假想觀所產生菩薩心行的信願力及慈悲力,未必不及於真實觀,唯心思想未必就不能有大乘菩薩之精神;相對的,大乘菩薩精神有時可以藉唯心思想作基礎,以唯心思想作為信願力的依據。意即,唯心或神教思想,若確切的掌握和實踐,乃具有強化信念、激發情操及嚴守道德規範等優點,並使一般人皆易於受益。所以唯心信仰與佛教衰弱,僅可能是偶然而非必然關係。而印順法師主要在肯認緣起性空的真實觀底下,對假想觀提出反省,提醒唯心論者應避免流於極端而有所偏失。  

  相反的,只推重究竟佛法,否定方便法門,則不免曲高和寡,所能追隨者甚少,如此的佛教信仰也更容易衰退。印順法師深明此理,因此他仍視如來藏佛法為佛教信仰中不可或缺的一面,能有所偏重但不能偏廢或過度發展;他在《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序文中,表達他根本的信念與看法時,即是傳達此一觀念。[1]

可知,唯心思想與菩薩信念未必是相衝突的;換言之,一個真常唯心論(或如來藏、佛性或本覺思想)的信仰者,未必即缺乏菩薩行;相反的,卻可以作為菩薩行的動力和助緣。意即,當唯心思想作為菩薩心行的基礎時,可強化信念、心力,使有助於菩薩志業的推動;然而,當唯心轉入寂靜、避世及獨隱的深定傾向,則有違菩薩不捨、不忍心志的升起,利他的心行也隨之萎縮。 

取自「唯心思想帶來晚近中國佛教之衰微嗎?」刊於《臺灣宗教研究》102期,2011年。


[1] 印順法師表示,佛陀應機而說法立制,此世諦流布的佛法必因時、因地、因人而有所演變、有所發展。但無論怎麼變,也不能忽視佛法的特質。倘若重點的、部分的過度發展,乃至流於偏激,則會破壞佛法的完整性,而對佛法有所損害。見《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Y 36pa1~a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