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3.8 Mon.
太虛與印順之間四之三
太虛之開明與寬大亦能含容不同路數,並不作全盤否定,指出佛法修學之適當態度,在考據與信仰間取得平衡,因此亦表示既要「參用史實之考據」、也要「尊重果覺之仰信」[1],試採一調和、平衡的立場進路。不過,在太虛看來,親證實修仍是首要的,歷史研究僅是第二序的,乃為因應一般人而方便施設教化之用。[2]
換言之,太虛基於果覺之仰信,認為佛法乃源於佛陀的圓滿正覺,相信一切的佛法皆是相互融攝貫通的,大乘佛法各宗各派系出同源,當中看似多元卻為一貫體系,皆為真實圓妙、究竟菩提的一教乘或一佛乘。[3]太虛認為今後佛學之安立,在根本上不限於一宗一派之研究,當於經律論中選取精要作深切研究,而後博通融會一切經律論成圓滿精密之勝解。[4]
是以太虛之寬闊、融攝通貫一切佛法,顯然與印順之純正、精嚴明辨取向大不相同,如是在整體佛法的判攝上各言其是,一者重視主觀現證之體驗,另一強調客觀事理之表徵;一者重佛法的圓融,另一重佛法的精純。
對於這樣的別異,若依不同觀點則未必有絕對之正誤或高下,許是迥然有別之氣質傾向及信仰性格使然(如「信行」與「法行」之偏重差異)。
[1] 《太虛大師全書第十四編•支論23》,p130-132。印順亦言:「然在大師開明而博大的心境中,並沒有否定這一方法(只是要將『進化』除去)。在(民十六年講)〈佛之修學法〉中,說到『修學之適當態度』,提出了『考據與仰信:參閱史實之考證,尊重果覺之仰信』。」《無諍之辯》(Y20p204)。
[2] 《太虛大師全書第四編•大乘通學5》,p1011-1012。
[3] 如太虛說:「然有一言不得不聲告者,此之八宗皆實非權,皆圓非偏,皆妙非麤;皆究竟菩提故,皆同一教乘故。」《太虛大師全書第一編•佛法總學2》,p854。類似語句另可見《太虛大師全書第九編•制議17》,p35。
[4] 《太虛大師全書第四編•大乘通學5》,p10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