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2日 星期一

「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的素樸解讀

 2021. 3.15  Mon.

「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的素樸解讀

  漢譯《雜阿含347經》(又稱《須深經》)中,記載佛陀教導外道須深何謂「慧解脫」,其中多次提到:「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而到底「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之意義為何?什麼是「知法住」,什麼是「知涅槃」?「知法住」是否即是「法住智」,「知涅槃」即「涅槃智」?「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之「先」、「後」各代表什麼意義?等,使後世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有諸多的論述和解釋。 

若就《阿含經》及《相應尼柯耶》中《須深經》之內容來看,筆者認為「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其原始意涵應為「徹見法住智後即證得涅槃解脫」;倘若如此,則可以知道幾點訊息:一、法住智和涅槃智未必是成對的一組智慧(或未必能以成對的方式理解);二、「後知涅槃」的「知涅槃」,其意義和經上所說的「知涅槃為樂」、「知涅槃之趣」、「知涅槃之道」之「知涅槃」並無二致;此處的「涅槃」應只是「解脫」的異名;三、法住智是不得深定即可證得的智慧,且依此法住智可通達無漏解脫;四、法住智的內容即是初期佛教所強調的因緣法(以及五蘊無常、苦、空、無我)等的道理。[1] 

就此意涵而言,印順法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序言中說:「釋尊開示的正法,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修學者先徹了因果的必然性——如實知緣起﹔依緣起而知無常,無我無我所,實現究竟的解脫——涅槃寂滅。」[2]似表達了相近的理解;只不過,佛法甚深——緣起甚深、涅槃更甚深,早期佛典素樸的意涵,後代論師們為求進一步的闡釋,於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的意義被引伸、發揮、擴充或開展,而這樣的「接著講」,已不同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的原初意義了。 

「先知法住,後知涅槃」意涵的不同解讀,也可視為佛教思想演變的明證,或者「先知法住,後知涅槃」說明了原始佛教到初期大乘開展的過程;即早期阿含佛法從緣起入門,著重於法住智,到了(初期)大乘佛法直顯諸法的本性寂滅,以涅槃、空性、真如、法界等直顯涅槃深義;至此,「涅槃智」開始被重視而且大量使用,於是初期佛法法住智所代表的緣起義,已多被涅槃智的性空義所取代。 

摘自拙作<論印順法師「法住智」與「涅槃智」之多種詮釋及其一貫理路>,《玄奘佛學研究》11 (2009 / 03 / 01)


[1]關於這些觀點之論述,筆者已在〈綜貫一切佛法而向於佛道——從《復歸佛陀的教導(一)》談起〉第七節「法住、涅槃二智和慧解脫阿羅漢」作過一些說明。(參見《弘誓》雙月刊第74期,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74/74-4.htm

[2] 《印度佛教思想史》pp.a2a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