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9/15 Tues.
神學與心學
「神學」(theology)在西方文明中有著長遠的傳統,整個中世紀的哲學即是以神學為主的哲學,反觀中國的思想史發展,如余英時所說,系統性的神學可謂付諸闕如,中國人不像西方那樣相信有神的存在,而卻產生一種獨特的「心學」,這心學與西方的心理學或哲學都截然異趨,也很難被翻成英文。
即相對於古代西方以神學為主導,中國的心學或心性之學一直是主流。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了中國哲學(暨宗教)的特色不在於「信」,而在於「修」,相對於「信神」,更重要的在於「修德」;而所謂的「修德」即是「修心」(「修心」亦也是「修德」)。此一「修德」、「修心」傳統的建立,依余英時所說是經「軸心突破」後,先秦諸子所建立起來的。
如此「修德」或「修心」的傳統,有類似於宗教之處,亦有所不同。如「神聖」是宗教所關心的問題,但中國哲學關心的重點不在於「神」,卻在於「聖」,此「聖」的達成在於「德」,或者所謂的「成聖之學」亦可稱之為「成德之教」(反之亦然),在這當中,幾乎所有的中國哲學家都不約而同的強調「心」的重要。
或者換個方式說,相對於有神論的宗教所強調的神聖(holiness)之概念,中國的心性之學更重視的是尊貴或高貴(nobleness),而人之尊貴取決於個人的道德行為。當中可看出幾層意義的象徵,如以人文取代神鬼、道德取代宗教、實踐取代論理、自力取代他力等,這些都可以看出中國心性之學不同於神學的特質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