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正念在儒道

2015/9/25 Fri.
正念在儒道
正念禪修近年在歐美蔚為風潮,大多淡化宗教色彩,不見得以佛教之名來面向世人,但問佛陀教法是否實際利益到眾生,這說來亦是一件好事。

但我想正念禪修應不獨佛教才有,任何精神暨靈性鍛煉(spiritual exercise)的傳統,皆或多或少包含了正念的觀念和方法。

例如儒家孟子所說的「善養吾浩然之氣」即是一例。《孟子.公孫丑上》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透過正氣來培養正念,這樣的正氣是以仁義、道義為根據的。人只要有仁心義行,走在正道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什麼都不必害怕,精神力自然提振昂揚。

此外,道家莊子所說的「心齋」可說是正念修行的一種形式。《莊子.人間世》提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一志」指心念集中一處,不用耳聽而用心聽,而且應不只是耳,眼、鼻、舌、身之諸根亦然,都要用「心」去觸對,此如正念禪修所重之「善用其心」、「密護根門」等。然而,用心又怕心生染執,因此莊子要人聽之以「氣」,這「氣」的重點在於「虛」,虛而應物、接物,似象徵著明覺不起貪著,道的修行在修此虛靈明覺,所以說「唯道集虛」,而如此之虛靈明覺,即是一種「心齋」。

以上儒道二家都重「氣」的修煉,不管是孟子的「浩然正氣」,或者莊子的「氣虛待物」皆然,此猶如佛教之「安般念」(觀呼吸),藉由一切行中一切息之覺知,保持正念正知。如此,儒道兩家雖不用佛教術語,但或多或少傳達和佛教相似的修道技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