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四依法

2015/9/3  Thurs.
四依法
「四依法」(catvāri pratisaraṇāni, four reliances),又名「四依四不依」,指佛弟子修學佛法的四個判準,分別是:「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

「依法不依人」是要人以真理(正法)為依歸,而不可依賴於某個特定的個人;若用一般的法律的概念,就是以「法治」來取代「人治」。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意指佛典有各種不同說法,彼此之間或有衝突,此時要以直顯真義的典籍為最高依據;例如憲法高於一切,任何法律、命令皆不能與之抵觸。

「依義不依語」是要人不執著於語言文字的表面,而是要掌握語文背後真正表達的意涵。

「依智不依識」是要以覺悟的智慧為依歸,而不是仰仗聰明才智的認識,前者是聖者清淨圓滿的智證,後者是凡夫有漏心識的判斷。

「四依四不依」是佛弟子聞法修行抉擇的準據,但當說「依此不依彼」時,此、彼之間是對立的。然而,人與法、了義與不了義經、義與語、以及智與識,其間未必全然是衝突的,而必須要「去彼取此」。

如果確切掌握「四依法」的精神,權、實間能靈活變通,或可微調為「依法後依人、依了義經後依不了義經、依義後依語、依智後依識」之可能論調,即把「不」字改成「後」,在掌握第一序道理的前提下,更可活用第二、三序的道理。

此外,這「後」或也可改成「亦」(或「也」),而為「依法也依人、依了義經也依不了義經、依義也依語、依智也依識」,某種程度象徵勝義諦和世俗諦之「二諦圓融」。

至於這樣微調是否可行?符不符合佛法精神?有沒有什麼困難或限制?能否被廣泛接受?等問題,就留待大家開放討論了。

2015.9.3林建德寫於花蓮中觀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