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9/24 Thurs.
出家菁英主義
今天課堂帶讀歐陽漸「辨方便與僧制」一文之片斷,文中對當時出家眾素質低落直言無諱,如說中國內地僧尼約略百萬,但能「知大法、辦悲智、堪住持、稱比丘不愧者,誠寡若晨星」,絕大多數都遊手好閑,毫無貢獻的國家蠹蟲,有無窮之害而無一毫之利。
相對的,他認為當在「百萬眾中精細嚴察」,最多留下數百名出家人,其餘的皆令還俗,畢竟僧人素質之低落,劣幣驅逐良幣,直接或間接導致中國佛教之衰弱。
歐陽漸力圖從僧團運作暨僧俗關係之變革,來提昇佛教,因此主張只有菁英中的菁英才能出家,讓真正卓越的僧人來領導僧團,佛教才有強大復興的契機,我們姑且可以「出家菁英主義」(monastic elitism)稱之。
歐陽漸對佛教衰敗的悲憤之情可以理解,但「出家菁英主義」是否契合於佛法精神,仍有待商榷。
我佛慈悲,是故當普門大開廣濟有情,而且「眾生平等」,因此不一定要最優秀的人方能出家,只要人品端正,安分守己,願意在佛法上用功,老老實實修行,應該都歡迎他們到佛門中來,而不是僅限定於少數人。
「隋唐第一流人才在佛門,二十一世紀菁英也是」──許多年前法鼓山僧伽大學招生海報中看到這句話,印象十分深刻。我也相信佛教興盛和人才密切相關;隋唐第一流人才在佛門,於是隋唐佛教進入全盛時期,相對的佛教走向衰弱,三、四流甚至不入流的人就愈多,形成惡性循環。
但佛教對於所謂「第一流人才」的界定,重點應不在於聰明才智,而在於道心堅固否,唯一看重的當是品性,其它的天份、能力、才情、學問等都是其次,這才是佛教真正的「菁英」。
但佛教對於所謂「第一流人才」的界定,重點應不在於聰明才智,而在於道心堅固否,唯一看重的當是品性,其它的天份、能力、才情、學問等都是其次,這才是佛教真正的「菁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