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

無為、無能與無奈

2016. 6. 25  Sat.
無為、無能與無奈
道家以「無為」為重要思想,這樣的「無為」和「自然」之主張有密切關係,如《老子》說「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而「自然」又與「道」相合,如《老子》說「道法自然」即是。

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固然是好的,但在有心人眼裡可能是「無能」的表徵,因為「無能」所以以「無為」自我安慰;所以究竟是「無為」或「無能」,從不同觀點或有不同判定。

但有些時候「無為」、「無能」,背後所代表的是一種「無奈」!

如在一個單位裡,若兩邊主管看法不一,你處在其中猶如夾心餅干,「動輒得咎」──聽A的話B不滿意,相反的聽B的話A不認同,只好索性兩個都不聽不做,雙方都不去得罪,「無為」成了因應左右為難的方式之一。(如一個私校的校長暨行政主管,介於董事會和教職員生的中間,若雙方教育認知有差距時,這些高階主管就很辛苦。)

雖然可美其名是「無為」,但在AB雙方眼裡卻是「無能」;換言之,既不能達致兩邊都滿意的答案,無法解決問題,於是只好逃避或擱置問題,自己以「無為」處之,儘管在他看來是「無能」;但這樣兩邊都不違逆,實則兩邊都已得罪。

雖然就外人角度,「無為」不過是「無能」,但就當事人而言,他其實只是進退維谷之「無奈」。人世間常要面對種種「無奈」,只求問心無愧,這樣也就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