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6.5 Sun.
病於內形於外
今天代內人去上中醫課,第一堂是由沈邑穎醫師主講「心臟疾病先兆的身體結構及治療」,藉由望聞問切四診,掌握心臟疾病初期展現於人體外觀結構變化的徵象,並運用經絡針灸的方式來治療初期心臟病。
聽完演講,對中醫的整體觀、系統觀印象更加深刻。《黃帝內經》中說:「諸病於內,必形於外」,一旦體內臟腑出了問題,就會從身體外觀上表現出來,如面部、皮膚、骨架等;相對的,外在結構異常或發生變化,如因運動傷害、車禍所造成脊椎錯位等,也會導致內在臟腑的病變。所以中醫的整體觀,不只由內到外,同時也由外到內,內外之間互為因果。
「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經絡在人體並不是孤立運行,而是一網狀聯繫系統,扮演著溝通、運輸和調節的功用,而一旦某一經絡出現問題,就會產生串聯式的系統性疾病,稱之為「症候群」;也因為經絡之間交錯循環,彼此環環相扣,針炙之遠端治療才成為可能,甚至更具療效。
此外,中醫治病強調「辨證論治」,若邪氣盛、氣血不通為實證,可採行氣活血;相對的,精氣奪、氣血不足為虛證,當以益氣養血,依不同病況採不同治療方式。
我對於《黃帝內經》「諸病於內,必形於外」有另一番理解,這除了是指內在臟腑和身體外在結構、面部表情的密切關係外,我想「諸病於內」也可以是指情緒障礙、心理或性格上的偏失,使得身體也會出現狀況,包括內層臟腑器官病變,或者外在的五官、皮膚及身架等異常。
所以《黃帝內經》會說「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形與神俱謂之不病」,完整的健康必須是心神(內)與身形(外)的平衡統一,血脈和神志的調和。也如沈醫師所說,生病不外兩個原因,一是情緒失調、二是錯用身體。
任何疾病都有前兆可尋,只要掌握經絡運行的道理,便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因為經絡遍佈在生命體中,不只是人,動、植物也有,一旦能見微知著,注意身體結構及臉部表情的變化,便能防患於未然。「上工治未病」,中醫高明之處也在於洞燭機先,值得我們的學習與推廣。
沈醫師年初出版了《中醫護好心》,內人一口氣買了五本分贈心臟不好的親友,年底她將出通俗版的經絡書籍,也拭目以待這本書的問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