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溫情與敬意

2016.6.9 Thurs
溫情與敬意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開頭即提醒讀者閱書之前,先具備一些信念(即心理準備),其中一條是對中國過往歷史帶有「溫情與敬意」。

錢穆此說我頗認同,只不過他講的是中國歷史,我著重的是中國哲學,我自己讀古書,也期勉自己抱持此態度。

就「溫情」上,我自己是華人,中文是我的母語;而既然是母語,代表你母親的語言外,更意味著你的歸屬,自己是從那裡來的,所承受的文化上的根和養分。如此即有情感連結,而且是有溫度的,能讓你發懷古幽思,猶如對母親和家鄉的想望。

就「敬意」上,古人讀書、著述不為稻粱謀,除涵養內在德性外,亦懷著經世濟民的理想,依所學為人民作出貢獻。而且古人為學不像現代方便,他們食衣住行各種生活條件相對匱乏,但都堅持到底(如玄奘之取經、譯經)。此外,「敬老」本是固有傳統,對古人心存虔敬,我們下一代亦也會如此,同時也可自我激勵和鞭策。

正因為這樣的「溫情與敬意」,即便我信仰的是佛教,但我還是喜讀儒、道思想,存有極高的嚮往,只不過在論理上我還是推崇佛教,但不代表否定或拒斥儒道思想的價值,反勤習之。

在我初識西方哲學的時候,曾有一段輕視傳統文化的過往,對中國哲學不存好意,一心想逃離與批判。但就好像青少年的叛逆乃入生成長必經階段,在思想進程中似也如此;只不過很快就過去了,我還是回到東方哲學的懷抱,並依著西方哲學研究問題的態度與手法,來重新審視東方的哲學,希望能為東方哲學發聲。

對古人思想暨傳統文化的情與敬,好比對各個宗教的情與敬,一切人類文明、精神遺產都有其可貴之處,不要為倒洗澡水把嬰兒一起倒掉了(don't 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water),這是一個成熟人格,懂得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人應有的心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