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4 Wed
有溫度的教育
曾有大學部同學向我反應,他覺得上課有收穫的部份,未必是我談哲學或宗教的專業知識,反而是我談一些課外的人生經驗,如分享我個人的成長和學習心得,乃至我的家庭生活。
這讓我想起我還是學生時,多數的老師亦總是談論冷冰冰的知識,與切身生活脫節;然而當老師談到個人經驗(如國外留學等),我的注意力便開始集中。
我年輕時,希望從老師身上學到什麼,我自己心理有底;如今我也成為老師,似乎應該「將心比心」,多講一些我學生時期希望老師能講的東西。
大一、大二的學生,對未來充滿猶疑,乃至於困惑,包括學業、愛情、未來工作、人際關係等;如果我們能以「過來人」的身分給他們一些意見,我相信遠比硬梆梆知識的傳授更為重要,何況我所教授的是哲學、宗教等人文學科。
例如男女交往、兩性之間,幾乎是二十歲上下的年輕學子最關注的話題(之一)。當同學直白地問我相關際遇,我一開始也甚是遲疑,畢竟要開誠佈公自己的陳年往事,乃至糗事,多少有些難為情。但要成為一個有溫度的老師,適時適度和同學交心,相伴成長,便要不吝於分享。
把大學部學生當自己弟妹,甚至是自己小孩一樣,如此上課心態將有所不同,內容亦會有所調整。以個人的經歷讓他們有所借鏡,好的可以效倣,壞的不再重蹈覆轍,發揮實質教育功用,或許這也是某種形式的「因材施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