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3 Tues
放下與承擔
佛法的智慧令人受益,其一在於告訴人看破與放下;如《雜阿含經》說「不見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所言無一法可取、無所取,即是放下一切,而放下一切即是超越一切,也唯有超越才足以言解脫、足以言自由自在。
每每心中想到「空無」,心情便覺輕鬆起來,覺得人世間沒什麼好在意的,不需為一些事耿耿於懷,而願意過一種與世無爭,乃至與人為善的淡泊生活。
「放下一切」的空無意境,這是聲聞乘行者所感受到的法喜禪悅,然這樣的超脫心境,有些人看來顯得消極,感覺上無所事事,甚至是一事無成,但這是聲聞行者的價值抉擇。
不過,佛法也不只是如此「無為」或無所作為,如相對於聲聞乘之「放下一切」,菩薩乘恰好是「承擔一切」,發起大悲誓願救拔眾生。
如此,聲聞與菩薩,一放下、一承擔,一空無、一悲願,顯示兩種不同根機的行者:
聲聞乘──放下一切──空無之樂
菩薩乘──承擔一切──大悲誓願
然這兩者未必是對立的,卻也可以相輔相成,特別是大可以含小(雖然小不能容大),如菩薩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在勘破我執底下,談無我無私的承擔,也就是「無我」到一定深度,乃是更大的我的呈顯(另一種形式的「大我」),菩薩便是在放下與承擔的辨證中過一種修道的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