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輪迴淺說

2017. 1. 22  Sun.
輪迴淺說
近來西方學界對於輪迴有不少論辯,認為輪迴不是佛陀特見,因為早在佛出世前古代婆羅門教已有輪迴思想,因此輪迴並非成為佛陀信仰者的必要條件,佛陀只是尊重傳統、尊重既有舊說,另闢蹊徑開示修行與解脫之道。

換言之,佛陀不是要人「信輪迴」,而是要人「斷煩惱」;亦即,相對於「輪迴」,他更著眼於「煩惱」,及其相關之「解脫」問題。除非輪迴所代表的意義是「苦」的指涉或代名詞,輪迴(亦即「生死流轉」(saṃsāra))的重要性和地位才被提高。或可說,十二因緣之生死流轉的內涵,比起六道輪迴之生死流轉,更被佛陀所看重。

邱陽創巴(Chögyam Trungpa)仁波切即表示「六道」是我們心識的投射,「六道」密切關乎我們的情緒和心理狀態,當我們貪瞋痴等各種煩惱習氣顯現時,我們即在不同的生死界域中輪迴流轉著。近來不少學者也指出相同看法,包括Kenneth K. InadaRupert GethinPeter Harvey等人,認為是藉由「譬喻」的手法,以更具象的方式來展示業力的觀念及真實性,可說是宗教語言的特殊運用,以助於實現道德教化的目的。

未來希望能寫一篇關於輪迴的討論,探討的內容就現在記憶所及有以下數點:
一、輪迴與業力的關係,在佛教中業力是確定的,輪迴或僅是業力的輔助說明;

二、輪迴與苦痛的關係,苦痛是真實的,輪迴或可說是苦痛的代名詞;

三、佛法的重點未必在於爭執輪迴存在與否,而在於接受這樣的觀念,如何對人心產生教化或引導功能,不管是道德或解脫上的教化或引導;

四、輪迴其一在於解說生命的相續,人死後不是一了百了,而以不同形象、不同方式存在著,否則易落入某種「斷見」;至於如何的流轉和相續(成某一特定有情眾生),則未必可輕易判定;

五、相對於追問過去與未來,更重要的是活在當下──前世因在於今生受,來世果在於今生作,前生、來世的因果都密切關乎「今生」,因此我們要珍惜人身,以及把握活著、還健康的時候努力修行,這會是佛陀最關切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