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存而不論」

2017. 1. 21  Sat.
「存而不論」
在哲學上常可聽到「存而不論」一詞,此出自於《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亦即「東南西北」再加「上下」之「六合」空間以外的事,因不可捉摸、難以感知,所以聖者接受其(可能)存在但不去談論。

存而不論」當中有兩個關鍵字,一是「存」,另一是「論」;這樣的「存而不論」未必是否定,而是不談、不討論。

之所以「不(討)論」,除了上述所說不可(以有限感官)知覺外,就佛教而言可說有兩個原因:一是「無記」,即「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所談論的無助於修行及解脫,二是問題談論的本身已然做了錯誤預設──例如宇宙有邊無邊、涅槃有無等之不需談論,既找不到答案、無關乎滅苦(「終不能究竟諸論,得其邊際」),而且也落入有、無二元分別思維的預設框架。

再就「存」而言,可說有兩種意義;一、肯定事實之真確存在,只不過不去談或沒辦法談;二、肯定傳統說法之真實存在(尊重卻不置可否)。例如佛陀對「輪迴」似乎持「存而不論」的立場,亦即肯定「輪迴」的真實性,只不過此真實性可能為其中二個意義中的一種(或者兼而有之)。

當今科學興起,對輪迴問題看法不一,短時間難以有簡單答案。但或可確定的,佛陀接受輪迴但未必深究輪迴之事相,如追問過去生、未來生究竟是何種境況,而是要人回到當下、活在當下,重視此時、此地、此人之現實世間的一切。

因此佛門名偈「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把「前世因」、「來世果」都拉回到「今生」之受與作,這或也可作為佛教對前世、來生等「輪迴」觀念之「存而不論」的例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