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9日 星期二

印順佛學「新典範」?

2020. 9.24  Thurs.

印順佛學「新典範」?

曾有人以印順佛學思想為「新典範」(如《復歸佛陀教導》),然而印順導師明白表示他既非創新、亦非復古;相對的,他自認為是在太虛大師思想影響下而作了不同的修正或補充。如他說: 

我是繼承太虛大師的思想路線(非「鬼化」的人生佛教),而想進一步的(非「天化」的)給以理論的證明。」(《華雨集第四冊》(Y 28p69) 

從現代弘法來說,我繼承太虛大師的思想,對於「天菩薩」(以佛菩薩示現夜叉等為主尊的)佛法,不敢苟同。」《華雨集第五冊》(Y 29p273) 

我的大乘三系(或「三論」)──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是繼承太虛大師的三宗──法性空慧、法相唯識、法界圓覺,次第與內容,都是一致的。」《永光集》(Y 43p250) 

我們應繼承「人生佛教」的真義,來發揚人間的佛教。」《佛在人間》(Y 14p22)

印順導師也表示他之為佛教而學、為眾生和人類而學,亦可說是太虛大師「教理革命」的延續(《法海微波》序,頁1);相對於太虛是「峰巒萬狀」,他只能「孤峰獨拔」,而這樣的「孤峰獨拔」或也是「峰巒萬狀」的一峰,明確表達他深受大師思想的影響啟發。《華雨香雲》(Y 23p339) 

可知,所謂「新典範」只不過是另一「新典範」的修正,而實則為「舊典範」的延續補述。也因此,太虛和印順之間不是批判的繼承,而可以說是某種修正與抉擇的開創繼承,之間的差異未必是「反異」而卻可以為「別異」──差別中沒有對立。 

此外,印順對太虛的繼承,亦繼承太虛「不專承一宗」、「不為一宗一派之徒裔」的立場,因此雖有所繼承而實亦走自己的路,直行於佛法的菩提大道上,可以說在精神、信念和理想上有所繼承,卻始終保持思想的獨立。 

如印順導師表示:「只是佛弟子,是不屬於任何宗派的。」《華雨集第五冊》(Y 29p50),也說:「我的學佛態度是:我是信佛,我不是信別人,我不一定信祖師。……我是信佛法,所以在原則上,我是在追究我所信仰的佛法,我是以佛法為中心的。」《華雨集第五冊》(Y 29p63) 

總之,印順有所繼承而未必是另立「新典範」;然而有所繼承卻又不是為某一人、某一宗的徒裔,卻是「以法不依人」,只願為佛弟子。以此「不即不離」──有所承續卻又不盲從(承續法不盲從人),來看待印順的佛法立場,應是較為合宜的。 

相關文章 略論太虛大師與印順導師之間  學太虛卻悖離太虛 

小詩(1201)~(1204)

2020. 9.23  Wed.

1204

智愚之別

智者

從身體找安頓

藉外境練內心

 

愚者

任欲望求滿足

執外物亂自心

 

1203

「心量」

人與人之間

以「心」為量測

愛心愈是廣大

距離愈是緊密!

 

1202

暴怒

狠狠一摔

壞的是東西

傷的是自己

地板

猶然

如如不動

 

1201

功名利祿

生命激起了浪花

驚喜卻短暫

退散後了無蹤跡

只靜靜海流……

2020年9月22日 星期二

知識與知見

2020. 9.22  Tues.

知識與知見

佛教史的研究、佛法義理的探討,固然可以是佛學知識,但對一個佛弟子而言更應該是佛法知見。

 

知識(knowledge)重要,但知見(views/ ideas)才是關鍵,以作為修行方向的確立與指引。而佛法之重智慧多於知識,其一在於知見的強調;知見是為修行作準備,為了實現「離苦得樂」的解脫目的。

 

如印順法師在<遊心法海六十年>所說,現實佛教界根本是「思想」問題,他一生所為即試著對佛教思想起一點澄清作用;[1]也因此印順法師之著作與其說是知識的重視,更該說是知見的關注(正知正見的關注)。

 

知見猶如佛教所說的「解門」,關乎觀念的確認和思想的釐清,也因此修行雖是「解行並重」,但卻又可說是「解先於行」,所謂「貴見地、不貴行履」即是;而「四預流支」的學法次第亦視聞思工夫為優先。

 

這也意味著真理的探索(「求道」)是經驗性、實踐性的活動,而不只是概念性、理論性的過程。


如此善根、慧根具足的人,修習佛學相關課程,不把其當作知識而卻視之為知見;在這樣的心情和態度下去研讀,不只相應於佛法的本意,也有助於自己身心的淨化與智慧開展。


[1] 「出家以來,多少感覺到,現實佛教界的問題,根本是思想問題。我不像虛大師那樣,提出「教理革命」;卻願意多多理解教理,對佛教思想起一點澄清作用。」《華雨集第五冊》(Y 29p7~8

依能力看責任

2020. 9.21  Mon.

依能力看責任

一個有能力的人,不管是經濟能力、知識能力乃至於體力、技藝等各種專業、專長都應負起相稱於其能力的責任義務。[1]

 

同樣的,一握有權勢財富上位之人,必須比一般人有更高的道德標準,其所多做的未必超義務,而卻還是義務。「天下事猶然是本份事額外比別人多做的(如各項捐款),仍舊是做自己份內該做的事。

 

此為實現「公天下」或「天下為公」應有的心態。如孫中山先生所說:


人人當以服務為目的,而不以奪取為目的。聰明才力愈大者,當盡其能力而服千萬人之務,造千萬人之福。聰明才力略小者,當盡其能力以服十百人之務,造十百人之福。所謂巧者拙之奴,就是這個道理。至於全無聰明才力者,亦當盡一己之能力,以服一人之務,造一人之福。照這樣做去,雖天生人之聰明才力有不平等,而人之服務道德心發達,必可使之成為平等了。這就是平等之精義。

 

可知,「平等」不是一視同仁,每個人責任齊一,把有才幹的人都平庸化,卻是自發性、自覺到自己之應為與當為,不只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也樂於「能者多勞」

 

曾有人問證嚴法師的師父印順法師說:「導師啊!您有證嚴法師這樣一位傑出、有成就的弟子,您有什麼感想呢?」印順法師僅是淡然地回答:「這本來就是他應該要做的事啊!」(可見《慈濟月刊》463期)

 

一般人眼中的「苦差事」卻是自身的「本份事」,也因為忍人所不能忍之苦、吃得苦中苦,方能為人所不能為、得以成人上人,依能力承擔不同責任,也依能力而利他利己,共創理想世界之到來。 

相關文章 超義務與本份事  不正義也可能是一種正義



[1] 雖然每個人「道德責任」未盡相同,而必須以各方面的能力而定,但每個人的「法律責任」卻必須一視同仁,所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即便是坐擁億兆的富豪,仍必須自己去坐牢,而無法接受他花錢找人「代牢」,此說明了「道德責任」和「法律責任」的不同,而這裡主要就「道德責任」而言。

不正義也可能是一種正義

2020. 9.20  Sun.

不正義也可能是一種正義

正義與公平是現代人普遍接受的價值,而這是否僅是一種西方價值而未必是普世價值?包括所謂的民主、自由、人權等西方盛行的概念,是否具有其普遍性呢? 

普世價值大體意味著「人之為人」所應共同保有的,而不限於特定文化或族群。如正義雖是西方人所重,卻不單屬於西方,而為全人類所共通,只不過是由西方人所發起和大力宣揚。 

不過,西方人雖重視公平正義、自由民主等,但亦可以看到不少「不義」的存在;然表面上不公平現象的施設,背後亦可能有正義的考量。如歐洲之英國、西班牙、比利時、挪威、丹麥、瑞典等民主國家,仍存在皇室制度的維繫,雖虛位而無實權,但每年仍必須耗費國家資金、龐大的人民納稅錢來「奉養」皇室成員。 

一個人因其出身就決定一生的榮華富貴,這無論如何都很難合於公平正義,然而各國皇室制度仍一直都在,顯見絕大多數人民是支持的,當中亦得見所具有的象徵性意涵,如表達對傳統文化的尊重或重視,也因此看似不正義實也可能是一種正義。 

佛門中的不公義或不平等(例如「八敬法」)之存在,是否亦有相似的考慮呢?「八敬法」不合於「緣起平等」的精神,卻仍舊是特定時空條件下因緣和合的產物,符合緣起法「世諦流布」之施設。而既是因緣所生,亦得以隨著因緣不同而調整或改變,如印順法師表示「八敬法」雖是「佛制」(佛教制度),但若徵得多數長老同意後召集僧團會議,亦可因時空環境之不同而有所變易。 

這似乎說明了正義不是一絕對性概念,制式的套用在所有現象和制度的設立上,而亦必須考量到特定的時空背景和因緣條件。倘若視正義為最高價值、絕對價值,僵化套用於各種情境,而不許任何「不義」的發生(如上述皇室之例),反而有違反正義之失。 

沈恩的《正義理念》不同於羅爾斯《正義理論》,其一強調即是正義的務實性,而非空中樓閣式的完全正義的追求,這是省思正義值得留意的。 

相關文章  佛教正義觀之可能特色

小詩(1197)~(1200)

2020. 9.19  Sat.

1200

各司其職

紅花不曾訕笑綠葉不夠美麗

主角不曾嫌棄配角不會演戲

 

1199

「大丈夫」?!

愚笨的太太

只在意丈夫愛不愛她

聰慧的妻子

卻關心丈夫大或不大?

 

1198

寬恕

錯不只是個人

錯也關乎群體

個人屬於群體

錯亦不離群體

 

1197

終極決戰

儘管人愈來愈老

但願愈來愈健康

老而不病

老而少病

最後人生的一戰!

走我自己思想的路

2020. 9.18  Fri.

走我自己思想的路

每一個哲學工作者都希望有自己的思想,而不只是研究他人的思想,也希望自己思想被人研究,因此學問到達一定程度,往往開始提出學說、建構系統。

 

我的哲學研究雖有心儀的哲學家,但始終也是「走我自己思想的路」,把哲學探索視為是「求道」的旅程。

 

然而上述只是「走我自己思想的路」的一種意義,另一種理解是哲學家對現實世間的精神超拔,所關注的問題不再是俗世的紛紛擾擾,而是形上抽象的思想世界。

 

哲學人知其所當為,不管是否有人理解,甚至被誤解,但還是走其自己思想的路,不因別人肯認與否而改變自己想走的路。甚至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不如意,亦是以此自勉自許,世間事不放心上、亦不感興趣,「知道為何而承受任何」,就往自己所選擇的坦然前進。


印順法師曾表示自己「有點孤獨」,認為能知道他修學佛法的本意而同願同行的非常難得,但他也說:「每日在聖典的閱覽中,正法的思惟中,如與古昔聖賢為伍。讓我在法喜怡悅中孤獨下去罷!」[1]也在《平凡的一生》說:「我沈浸於佛菩薩的正法光明中,寫一些,正如學生向老師背誦或覆講一樣。在這樣的生活中,我沒有孤獨,充滿了法喜。」[2]──當失意或孤單的時候,我會想到他的觀念指引。


哲學工作者視野不放在眼前卻看深、看遠,自不會為小事所折騰。在思想的境域中神交於古聖先賢,「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即便現實時空環境中少有知音知己,朝夕相處的人也未必能了解自己思想,但在精神上仍感到飽滿充實,這就是哲學的歡悅。


[1] 《華雨集第五冊》(Y 29p60)

[2] ( Y 23p111) 

台灣真好

2020. 9.17  Thurs.

台灣真好

大陸政權長期以來控管言論與思想(關乎政治的),香港局勢亦因「國安法」而大有不同,有時我想:若出生在專制權的地方缺乏自由民主的國度,我會如何自處?

 

每個人都有其選擇,面對上述問題大致有四種可能一、不服從而抗爭,為自由發聲、成為民主鬥士;二、隨時準備移民或逃離、逃亡;三、順服(或不順服)而默然、不過問;三、順服且攀附、應和,乃至成為「幫兇」。

 

專制國家的子民絕大多數只關心生活過不好,至於是誰擔任領導有沒有民主恐不是首要關心或者說,能讓人民過好生活即是好領導。也因此,中共政府致力於民生經濟之發展讓每個人安份守己過好生活,至於各種政治敏感問題則不要輕易碰觸,更不得任意挑戰。

 

上述四種選項,第一、第四是兩種極端,第一個太辛苦第四個太低劣,二、三應會成為我個人選擇。

 

假若沒有自由民主,我會隨緣隨力爭取,支持自由民主的進展趨向,但未必會極力爭取,因為民主自由不是人一生最可貴的價值(至少對我如此)。

 

雖說「不自由,吾寧死」,但人除了身體行動和言語、思想表達的自由外,還有心靈的自由即便不能做、無法說和寫,但仍可以保持內心的平靜安適,心思放在政治以外的其它事情就是了。

 

或者,猶然可以做、可以說和寫,但就是不觸及政治之事,而如果真無法避免,只期自己能依著誠正良知,善巧的言所當言、為所當為,亦即試著在「直曲」之間取得平衡。而如果真看不慣,另求去遠走高飛,尋找和創造於自己理想的生活環境。

 

很慶幸、很歡喜身處自由民主的境地,台灣是華人中的「寶島」,我以身為台灣人為榮,珍惜這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也感念過去一切人的努力。

 

相關文章 是笨不是壞

是笨不是壞

  2020. 9.16  Wed.

是笨不是壞

「共產」是美好世界的經濟生活模式,佛教之「利和同均」也標示出相同的理想。因此我願意相信不少中共領導人及共產黨員內在本身是良善,真誠的想為人民服務,朝向「國富民安」的生活。

 

如果集權政府的領導階層,懷抱一定的理想情懷來從政,一心一意為人民謀福利相當程度「廉能」,雖不是選舉出來的,不是「選賢與能」產生的,但仍舊是賢、仍舊是能,這都還可以接受,而我也相信有不少中國領導高層是賢是能。

 

事實上,對岸之意識型態治國,未必是惡、未必是壞,而卻是笨──制式、呆板和僵化,心靈不開放、思想不通達,只能用既有的價值觀來統理國家、管控人民,不若自由民主之活潑、多元與創新

 

就好傳統「父權」的家庭,一切聽命於家族宗長,雖令人窒息難受,但長輩依舊是長輩,長輩仍是立意良善,心態上為晚輩著想,只是不懂尊重而已。

 

國家集權猶如家庭父權令人非常不舒服,但如果真受不了就「離家出走」。而一旦選擇留下來,或不妨想想其中可能的優點,只要是真心誠意、無私的為了這個家,「父權」的爸爸也可能是好爸爸。


總之,人與人之間相處往好處想,不能改變所處之境遇,就只好改變自己的心去適應和包容,不民主的家國也可以過得很好

2020年9月15日 星期二

吃素不強迫

 2020. 9.15  Tues.

吃素不強迫

對於佛教素食主義(Buddhist vegetarianism)的理想而言,為了「慈悲心」和「清淨心的滋養增長,「勸素」是其中的一步。然所有佛教徒都吃素是「應然」問題,理想上、精神上以此共勉共許,但實際上則尊重每個佛弟子「自由意志」下的決定,畢竟「吃素」不是佛教徒的必要條件,「三皈五戒」中沒有強制素食。

 

雖然慈濟社群和不少素食主義者推廣素食,然而「寡不敵眾」,很明顯的絕大多數(應該有八九成左右)皆是肉食,如此少數人要影響大多數人是不容易的,畢竟這是人類數百萬年以來的飲食傳統和生活習慣。

 

如此「推素」、「勸素」只能鼓勵而不能勉強,太過強制性的作為效果適得其反,不僅沒有達成目的,反倒造成素食與肉食的緊張對立,引起更多更大的反感反彈。

 

所謂「未成佛道,皆結人緣」,且不要為了「勸素」而顧此失彼,成為人見人怕、避而遠之的拒絕往來戶(「善霸」)。如是吃素不強迫、不強迫吃素,鼓吹但不逼迫應是佛法面對素食的態度。


一如「慈濟人文」所要表顯的是「感恩、尊重、愛」,做得再多、說得再好,他人就是不歡喜、不接受,我們也只能「尊重」。世間就是如此,凡事只要盡了心力,一切就隨順因緣。

 

相關文章 凡佛教徒都應吃素  「尊重修」

小詩(1193)~(1196)

2020. 9.14  Mon.

1196

人生是舞台

上台時

盡情展現

下台時

莫再留戀!

 

1195

退場

也是一種演出

就在最後一刻

為自己留下

美麗身影!

 

1194
什麼都是我的

勇於承擔

什麼都非我的

從容放下

 

提放之間

勇氣與智慧之間!

 

1193

活著為死去作準備

上台為下台作準備

終場最後的收尾

讓一生演出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