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極短篇37
(僅補七、八、九月未post之文)
2015/9/4 Fri.
逆境三處方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特定人事的考驗,這可能是你的家人、同行、主管、同事、員工等,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刻意挑你毛病,找你麻煩,或者處處障礙你、打壓或打擊你。此等之發生,我們可以做三件事:
第一、不要急著責怪對方,有可能是你某個環節疏失得罪了別人,或者做人處事不夠周到,有過在先等,如此反躬自省是遇到逆境的第一步。
第二、學習去接受人世間無理之事,一如我在<公義何處尋?>一文所說,這世界上有很多事是荒謬的,非理性所能理解,甚至是反理性的。只要問心無愧,就該心安理得,而且堅信「善惡有報」、「惡人自有惡人磨」的至理名言。
第三、「沒有人扯後腿,就練不出好腿力」,藉由各種逆增上緣,人事磨練,激勵自己更加上進,轉阻力為助力。假以時日,拿出具體成績讓人刮目相看,並證明自己實力所在,並感謝他曾經的「幫忙」。
因為不是庸才,所以才遭人所忌,但若不避人忌,亦不免成為蠢材。任何有才華、有能力的人,務必先做好本份事,而且提醒自己低調行事,「曖曖內含光」,才不會一路走來坎坷顛簸。
2015/8/25 Tues.
自己和自己的事
做一位在大學任教的老師,每一星期授課時數八九個小時,若有擔任行政工作、執行研究計畫案或者指導研究生,通常可減免時數變成五到八個小時;也就是說,除了以上時數是必須履行的教學義務外,其餘的時間都是自己的,包括寒暑假加總起來,也大概有近四個月的空閒時間。
因此,只要把書教好,大學老師可以當得很輕鬆;但相對的,也可以做得很辛苦,如果老師對研究是很認真投入的,幾乎沒有假日可言。這就看不同老師對學術的自我期許如何,可以很鬆、也可以很緊。
另外,「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雖然教課時數不多,但是平時的準備必不可少,所以喜歡教書、又想嘗試創新的老師,沒有授課的時間其實也都是認真工作,勞苦的程度不會亞於做研究。
對我而言,教書與研究我都樂在其中,而且兩者相輔相成的,所謂「教學相長」亦也在此。但是現階段的我更重於研究,如此才能有深厚的學問底子為學生們提供豐富養分。
而且,有一點我頗為珍惜的是,人文學科的研究是自己和自己的事,我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自由的閱讀、思考和寫作,不需要配合別人步調,儘管做我自己,這是我覺得當大學教師另一個可貴之處。
2015/8/18 Weds.
內修與外弘
大乘佛教修行人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本務所在,求佛道即是求智慧,化眾生即是修慈悲,智慧與慈悲是菩薩道的兩個核心,缺一不可。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除了顯示出智慧與慈悲,似也表達內修與外弘兼顧的涵意,即內修佛道、外化眾生。
此內修與外弘對應到我現在大學教師的身份,可以說是研究與教學;研究是自我充實,在知識上自我提升,而教學則是啟發後進,分享和傳授所習得的知識。
這幾年我的「內修」似乎比「外弘」來得多,但不代表我不重視「外弘」。例如我這部落格的架設,多少也有「外弘」的考量,除了分享自己的心得感悟,也希望在「以文會友」中,提供一些觀點的思考。
如此,我會持續寫下去,哪怕只有少數一兩人受益,我也覺得心滿意足。
2015/8/11 Tues.
讓自己平靜
一行禪師在他演講中,多次提到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到法國訪問時,曾告訴記者他最想做的事是sit down and
do nothing(坐下來、什麼都不做);他說他自從出獄之後,每天忙不完的事,已經好久沒有sit down and
do nothing。
現代人無時無刻都很忙,但究竟有多少事極為重要,非做不可呢?
有時候忙,可說是透過忙碌來麻痺自己,讓自己在忙碌中自我迷失,甚至忙的本身是一種心亂的象徵。相對的,多一點時間讓自己和自己相處,很多事才能想得深、想得徹底,所以獨處應是每個人都要練習的功課。
每當我心煩意亂,特別是心情低落的時候,我腦海中會浮現「放下一切,只管呼吸」這八個字,告訴自己靜靜坐著,什麼都不做,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內心很快平復下來。
我想每個人都應找到讓自己平靜的方法,使在繁忙躁動的生活裡,亦能感受內心的輕安與喜悅。
2015/8/10 Mon.
舉手之勞幫點忙
新手機才使用沒多久,還不很熟悉操作,例如原先設定好的中文輸入,卻不知怎麼卻無法在鍵盤中顯示。我走到學校附近一家私營的手機店(非加盟店),詢問店家如何操作中文鍵盤。
當時店裡只有一個人,應該是老闆娘,當我把我的問題提出後,有了以下的對話:
「手機在哪買的?」
「網路上買的」
「哪一家門號?」
「台灣大哥大」
「那你應該去找網路或台灣大哥大的客服中心」
我聽到她這樣一說,我什麼也沒應,轉頭就走出這個店家。
手機如何設定,我並不覺得難,只不過可能是某個環節我忽略或遺漏了,於是屢試不成,但這對他們而言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但她連看都不看一下就直接拒絕,不免讓人有小小怨氣。
雖然我並未在那消費過,但連這點舉手之勞都不肯幫,日後更不可能去那消費,也會告訴人別去消費,我想得不償失的會是店家本身。雖然有可能她心情不好,或身體不舒服,但也不該如此愛理不理。
這種事在社會上時常發生,有些人就是習慣冷漠;例如在公車或捷運上,看到老弱或行動不便者還假裝睡覺的人不在少數,雖然我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樂於伸出援手。
能幫而不幫,只能說他們心胸狹窄或者自私,而這樣的人我想並不會是快樂的,反到需要我們的同情。「助人為快樂之本」,我想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
2015/8/9 Sun.
幸福的修煉
最近看正念科學(science of
mindfulness)相關研究報導,指出人的幸福是一種技術或能力,而既然是技能,就必須時時演練、實際操作;如此透過正念禪修,養成靜坐的習慣,就是在提昇這樣的技能。
研究指出,人的大腦是有高度可塑性(plasticity),神經迴路之聯結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有很多的可能,重點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去學習和鍛鍊。
相對以各項運動來「健身」,打坐是一種「健心」的方法;而運動分很多種,打坐亦有諸多形式,例如數息觀、慈悲觀、念佛觀、無常觀、不淨觀等,就看個人想要克服什麼樣的問題,或者訓練哪一方面的能力。
如此選擇不同的靜坐方法,好比不同的運動員選擇不同的重量訓練,以增強身體不同部位的肌力一樣。
我們一直習以為常,依著自己的本能或行為慣性,來追求順合己意的快樂,如欲望得到滿足,就感到快樂,反之則否。但事實上,幸福是需要學習和訓練的,這是過去我們的教育不曾提及的。
幸福不是從天而降,幸福是要能「操之在己」,而不是決定在自己以外的人事物上,佛教的禪修就是要實現這樣的目的。
2015/8/8 Sat.
2015/8/7 Fri.
這陣子因為課綱微調,高中生群起到教育部抗議。課綱引發的爭議,在於台灣歷史究竟該如何書寫,台灣該如何自我定位,如何讓下一代知道我們自己的過去,以及未來該如何發展,背後涉及統獨之爭。
對這問題我並沒有很關心,現在資訊四通發達,教科書所寫是真是假,年輕學子不難知道,強制洗腦已然失效。即便硬性洗腦,待幾年過去,也還是會知道實情如何(當然「史觀」不同是其中重要因素)。
過去我的中小學時期,課本都說「蔣公」乃世界偉人、民族救星等,但現在少有人會這樣認為,只能說是那個時節因緣下的產物。
然而,我更關心的年輕人為理念堅持的心態和方式。如有人為課綱以殉道之姿自殺,激烈闖進官府,在人群中公開和爸媽起衝突、大義滅親等。
年輕人有衝勁是好的,那是熱血、志氣的展現,甚至衝動也是好的,但是若因浮動而暴衝,流於意氣之爭,那就有些可惜了。
我也有年少氣盛的時候,為了堅持一些理想,不惜和人起衝突,哪怕是自己的長輩,包括父母或老師等,現在想想頗感不值。
如何保持年輕人的率真、理想與幹勁,但同時又能理直氣和,沈穩以對(卻又不流於鄉愿),在剛柔、動靜間拿捏得宜,當是每個人都要學習的。
2015/8/4 Tues.
2015/8/3 Mon.
在德不在祀
最近翻讀余英時先生所著《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他從哲學家雅斯培所提出的「軸心突破」,來探討中國古代哲學之源流與開展。
所謂的「軸心突破」或稱「軸心時代」,指西元前八百年(確切時間有不同說法),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四大古文明,從原始宗教的薩滿(或稱「巫」)信仰,提升至高度的哲理思維,使人類文明進程向前又向上跨躍,擺脫各式蠱惑人心、怪力亂神的操控,而走向理性化、人文化的新方向。
如此之「軸心突破」,幾乎是學界所共同接受的,有些則以「哲學突破」稱之。余先生該書即以中國古代思想為例,說明此「軸心突破」在中國發展的來龍去脈。
這是一本有深度且具啟發性的好書,從中可看出作者學問的廣度與思考的深度,引發我不少面向的思考。
絕大多數的人都對神秘的事物感到好奇,包括通靈、算命、求神問蔔等,有一陣子我也被各種靈異之說所吸引,甚至有些著迷。只不過走訪各個神壇,看聽不少奇人異事,現在回想,到底有多少準確率,我其實是相當懷疑的。
這讓我對「巫」宗教持保留態度,而這也是「軸心時代」聖哲們的立場,如印度的釋迦牟尼,中國的孔孟老莊,皆拒絕乞靈於神鬼加持,不再盲從絕對權威,放棄向外祈求而返求於內心,著重個人的道德修養。
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及「不語怪力亂神」,要人從鬼神轉到人間,從祭祀轉到自身修為, 表現出理性、人文、自力的一面,在當時可謂是深具啟發的洞見。
2015/7/31 Fri.
不用怕流浪
現在不只大學過多,流浪博士也滿街走,博士找不到工作已是常態,也因此國內博士班報考人數銳減,有時甚至少於招生人數(例如錄取五個只有三位報考),就連台、清、交、成大等國立大學亦然。
「識時務者為俊傑」,不想考博士班,因為畢了業也找不到工作,學子們紛紛見風轉舵;然而,也正因為「時窮」,攻讀博士的「節」乃見,真正想走學術、做研究的人,一樣會堅守學問的道路,不因形勢不利而改變。
若有心往學術界發展、能力還不錯的同學,問起我的意見,我往往是勸進不勸退。博士學位就像取得一張駕照,即便沒有那麼多車可開,但一旦空缺來了,我們若拿不出駕照來,只好把機會拱手讓人。因此,備而不用、備而待用,成為可考量的一個點。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大環境固然淘汱了一些人,但最後留下來的就是真正的有心人,不怕競爭的人。
2015/7/29 Weds.
高調或低調行善?
上慈濟官網首頁,顯眼地標示八仙塵爆意外,慈濟做了哪些事、多少事,包括志工動員人次,祝福金慰問人數暨金額總數,熱食供應份量,環保毛毯、福慧床發放數等。
讓我聯想到前陣子「消慈」風波時,一些有心人士極力批評慈濟之「高調行善」,透過媒體、網路等,不斷報導或宣傳自己做了多少事。一如這次塵爆,官網如此載明、強調,是否亦是「高調行善」?
反過來想,如果「低調行善」,慈濟所做的一切都不報、不傳,廣大的捐款人是否會覺得安心?慈濟到底有沒有做事?又把錢花到哪了呢?可知行事之不公開、不透明,亦會惹人非議。
可知,其中存在著道德兩難,不管慈濟高調或低調行善,都會有不同的聲音,如同「父子騎驢」般的困境。
因此,究竟為善欲不欲人知,沒有標準答案,但求存心如何。
慈濟一方面為了不負護持者的善心,交待所作所為,另一方面透過宣傳,以愛來牽引愛,號召更多人參與和投入,所以「為善欲人知」亦有其正向功能或積極性的作用。
2015/7/28 Tues.
書樂子
日前中研院前副院長劉翠溶遭騙2千多萬,前後十多次給錢卻沒有起疑,發現被騙後,還問說:「怎麼有這麼壞的人?」
警方破案後表示:學者是受騙的高危險群,可能是因為專注研究,與社會接觸較少……
我看了這則新聞,心理想著:「怎麼有這麼單純的人?」
一個學術底子深厚的高級知識份子,成天埋首書堆,幾乎不問世事,或亦可說不食人間煙火,所以詐騙集團猖獗橫行,她似乎毫不知情,輕易的成了別人的囊中物。
專注於學術,視為是人生全部的事、唯一的事,社會一切脈動,一切名利得失,都與她無關。如《莊子.達生》說:「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這樣全心全意為學術值得我們的尊敬。
學者專注於研究,可以說對很多事情知道的少,很少事情知道的多。但當人生找到真正的目標後,其它都微不足道的,可以說是「書呆子」,但或亦可言「書樂子」。
不過,學術固然要有全神貫注的精神,但也要知民間疾苦,畢竟「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和大眾一起分享知識和智慧果實的歡悅,豈不是更好?
2015/7/27 Mon.
學習心態擺第一
大凡學習一種知識或技能之成功與否,不外乎有四個因素:一、天分;二、努力;三、方法;四、心態。
天分好的人,學起來事半功倍,如果再加上好的學習方法或技巧,將可謂進步神速。相對的,人若天分不足,但靠後天努力,以勤補拙,亦會有一定的好成績;而如果方法正確,更不會多走冤枉路。而不管有無天分,方法是否得當,學習心態當是最重要,即一般所說的學習動機。
以學習語文而言,我們都可衡量自己天分如何,夠不夠努力,方法管不管用,態度正不正確這四項。
拿我個人來說,我自認為是個沒有語言天分的人,雖然學過英文、日文、梵文等語言,但都相當辛苦。上過幾堂課,天分好的同學早已進入狀況,掌握住發音、文法等要訣,而我常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雖然自認為夠努力,但天分差再加上土法煉鋼,不懂要領卻又囫圇吞棗,學習成效可說事倍功半。
其中一個可能的致命點,在於我的心態。我潛意識裡沒有想成為外國人,甚至可能有「排外」或「反外」傾向。
我自覺我已當上好幾世的華人,對於異國文化雖可以欣賞,但卻不會嚮往,沒有親切感,壓根兒不會想成為其中的一份子。而或許這就是我沒辦法學好外語的關鍵原因吧?!
2015/7/26 Sun.
愛情是浪漫出來的
人生很多事,憑著個人的上進和努力能夠實現,但也有很多事,未必關乎努力,愛情即是一例。
如我們常說感情是勉強不來的,相對的愈是強求、執著,反而適得其反,甚至平添厭惡和反感。
愛情就像渡假,需要閒情逸緻,放輕鬆慢慢生活,如兩小無猜般一起吃霜淇淋,一起看月亮、數星星等,看似無謂、浪費時間,甚至有些傻,但也可說是重新歸零,找回童稚般單純的快樂。
「情近乎癡而始真」,相反的太過算計、功利,都得不到真正的愛情;所以變笨一點,鬆柔一點,愛情才會離自己愈近。
可知愛情是浪漫出來的,不是努力出來的,或者說愛情是快樂出來的,不是辛苦求來的。
胡適說:「愛情的代價是痛苦,愛情的方法是忍受痛苦」,這太悲觀了,或許該改為:「愛情的目的是快樂,愛情的方法是享受快樂」。
愛情就像修道一樣,「為道日損」,慢慢修來、快快到,愈不去強求,愈順其自然、愈是美好!
2015/7/25 Sat.
一輩子的懺悔
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有些時候有些錯一旦犯了,就是一輩子的痛,帶來永久性傷害,甚至足以讓自己遺臭萬年。
例如一個開車意外撞傷乃至撞死了人,那真是覆水難收,只有用一生去彌補,甚至也無法彌補,只能帶著很深的負罪感渡過餘生。
人都可以問自己,平生有沒有犯下讓自己悔悟終生的錯?
每個人心中都有不為人知的過往,那是個陰暗的缺口,最好的方式就是選擇遺忘,或者在沒有人的角落自我療傷。
當然最好的方式是化愧疚為動力,成為一種「逆增上緣」,透過實際行動累積善功來消弭罪惡感。